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创意美术中废旧材料的利用

作者

李金华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库伦幼儿园 028200

引言

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材料是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是幼儿参与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教学工具。当前,部分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存在材料浪费、形式固化等问题,对废旧材料的利用多停留在简单拼贴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探索幼儿创意美术中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方式,对提升美术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筛选与转化废旧材料,奠定创意基础

1.1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筛选安全适宜的废旧材料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筛选废旧材料,是保障创意美术活动安全开展的前提。对于小班幼儿,应选择体积较大、边缘圆润的材料,如干净的纸筒、布艺边角料等,避免细小零件或锋利边缘带来的风险。中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可适当引入稍复杂的材料,如瓶盖、绳线等,但需提前检查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隐患,如将瓶盖边缘打磨光滑、剪短过长的绳线。这种基于年龄的筛选,既能保护幼儿安全,又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操作的材料,为创意表达奠定基础。

1.2 结合美术主题需求,对废旧材料进行预处理与改造

结合美术主题对废旧材料进行预处理与改造,能让材料更好地服务于创作需求。例如,在“动物世界”主题创作中,可将纸盒裁剪成不同动物的身体轮廓,让幼儿在此基础上进行装饰;开展“花朵”主题活动时,把塑料瓶剪成花瓣形状,便于幼儿组合拼贴。预处理并非完全替代幼儿的创作,而是通过简化部分复杂步骤,降低幼儿创作难度,让幼儿专注于创意组合而非裁剪。这种改造能让废旧材料更贴合主题,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1.3 引导幼儿参与材料收集,建立环保与创作的联结

引导幼儿参与废旧材料的收集过程,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建立环保与创作的联结。教师可提前向幼儿和家长说明收集的材料类型,如干净的酸奶盒、旧报纸等,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留意并收集。在收集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成为废物”“它们还能用来做什么”,让幼儿初步理解废物利用的意义。将幼儿收集的材料分类整理后用于创作,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参与价值,意识到生活中的“废物”能变成创作的“宝贝”,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环保意识。

二、创新废旧材料的创作形式,拓展表达维度

2.1 运用拼贴组合手法,构建立体美术作品

运用拼贴组合手法将废旧材料创成立体美术作品,能打破平面创作的局限,让幼儿的创意更具层次感。例如,用纸箱作为底座,搭配瓶盖、纽扣、吸管等材料,拼贴成立体的“小房子”;将不同颜色的布料、毛线粘贴在纸筒上,制作成“会开花的树”。在创作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的搭配方式,调整各部分的位置和角度,感受立体造型的乐趣。这种形式不仅能锻炼幼儿的空间想象力,还能让他们在动手组合中体会材料特性与造型之间的关系,提升创作的成就感。

2.2 借助废旧材料特性,开展沉浸式装置创作

借助废旧材料的特性开展沉浸式装置创作,能为幼儿打造可参与、可互动的艺术空间,拓展创意表达的维度。例如,用大量的纸筒搭建“森林”装置,让幼儿在其中穿梭、玩耍,同时用颜料在纸筒上涂鸦装饰;收集旧布料、海绵等柔软材料,让幼儿在触摸、摆放中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装置创作注重幼儿的全程参与,从材料的布置到细节的装饰,幼儿都能发挥创意,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对美的探索欲望。

2.3 结合自然元素融合,打造综合材料艺术作品

将废旧材料与自然元素融合,打造综合材料艺术作品,能让创作更贴近自然,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用树枝、树叶搭配废旧布料、绳线,制作成“自然风铃”。自然元素的加入为废旧材料注入了生机,幼儿在创作中既能感受自然的质朴之美,又能探索人工材料与自然材料的搭配效果。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材料的使用范围,还能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灵感,提升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力。

三、深度挖掘利用过程的教育价值,实现多元发展

3.1 在材料运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在废旧材料的运用过程中,幼儿需要发挥想象力,将看似无关的材料赋予新的意义,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将想法付诸实践,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例如,面对一个普通的纸盒,幼儿可能会将其想象成汽车、城堡或动物,然后通过粘贴,涂色等动作将想法呈现出来。在操作中,他们会遇到材料固定不稳、造型不符合预期等问题,进而思考解决办法。这种从想象到实践的过程,能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锻炼,动手能力也在反复尝试中不断提升。

3.2 通过创作过程渗透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废旧材料的再利用本身就是一种环保行为,在创作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师在活动中可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材料原本的用途”“如果随意丢弃会有什么影响”,让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当幼儿看到废旧材料变成精美的作品时,会直观感受到“变废为宝”的意义,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这种环保教育并非生硬说教,而是融入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环保的重要性,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奠定基础。

3.3 依托作品展示与分享,提升幼儿的审美与表达自信

依托废旧材料作品的展示与分享环节,能让幼儿在欣赏与交流中提升审美能力,同时增强表达自信。将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展览,让他们向同伴、家长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如“我用瓶盖做了小鱼的眼睛,因为它圆圆的很像”“我选红色布料是因为我想让花朵看起来很鲜艳”。在分享过程中,幼儿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对比不同作品的特点,逐渐形成对美的判断。当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时,幼儿会感受到创作的价值,表达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这种积极的体验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创意美术的兴趣。

四、结论

在幼儿创意美术中利用废旧材料,不仅丰富了创作载体,更实现了艺术教育与环保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筛选与转化材料,为幼儿创意表达奠定了安全且适宜的基础;创新创作形式,让废旧材料在立体作品、装置艺术等中展现多样价值;深度挖掘教育价值,则让幼儿在创作中提升想象力、动手能力,树立了环保观念。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材料收集、创作与分享的全过程。通过废旧材料的创意利用,让幼儿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学会珍惜资源、表达自我,实现全面发展,让创意美术真正成为幼儿成长路上的有益助力。

参考文献:

[1]何梅梅.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的开发与利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8):113-115.

[2]陈惠灵.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废旧材料的应用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11-12.

[3] 姚 君 . 自 然 资 源 在 幼 儿 美 术 教 学 活 动 中 的 运 用 [J]. 教 育界,2024,(1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