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开展路径
何伟
江西省高安中学 330800
引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跨学科教学成为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单一学科视角下的历史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亟需构建多元互通的知识体系。高中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探索其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的融合路径,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升历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历史事件,确定跨学科教学主题
历史教师应基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多元属性与复杂性,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学科知识点,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过程与影响,提炼具有综合性和探究价值的跨学科教学主题,建立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1]。
在开展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学时,历史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 15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基本史实,通过展示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等关键航海事件的时间线与地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航海活动仅属于历史范畴吗”,引发学生对事件多学科属性的思考;接着,教师呈现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与东方传统商路的文字资料和地图,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传统商路存在哪些地理局限,为何推动欧洲人寻找新航路”,随后引入欧洲商品经济发展、黄金需求激增的经济史料,以及指南针应用、造船技术进步的科技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经济、科技等维度梳理新航路开辟的成因;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抛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会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影响”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政治学科中“国家权力与地域控制”的相关知识展开辩论,最终师生共同提炼出“全球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与世界变革的引擎”这一跨学科教学主题,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多元影响,又建立了历史与地理、政治、科技等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
二、以主题为引领,设计跨学科学习内容
教师需以确定的跨学科主题为核心,合理设置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语文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点,构建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体系,精心编排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与逻辑关系,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跨学科问题链,促进学生多维度理解历史现象。
教师可以先从地理学科切入,展示新航路开辟前“欧亚传统商路需经阿拉伯半岛、地中海东岸”的地图与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当时各大洲地理孤立状态的具体表现”,明确地理学科与历史事件背景的交叉点;接着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结合迪亚士、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线图,让学生梳理航海过程并标注关键地理发现,同时穿插地理知识讲解“大西洋洋流、风向对航线选择的影响”,构建历史与地理融合的基础认知;随后转向政治与经济学科,呈现葡萄牙在亚洲占领殖民据点、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帝国的史料,组织学生讨论“殖民扩张如何改变世界政治势力分布”,再结合“欧洲与亚非美贸易商品种类变化”的统计数据,分析“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经济逻辑”;最后融入语文学科元素,分发哥伦布航海日记节选,让学生提炼日记中体现的航海家精神与对美洲的认知,教师在此过程中设计“地理孤立如何推动新航路开辟?”“殖民活动对政治格局有何深层影响?”等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深化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三、根据课程需求,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
历史教师应根据跨学科教学目标与内容需求,系统收集整理各类历史文献、地图、统计数据、影像资料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建立分类明确、检索便捷的资源库,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与优化组合,形成支持跨学科探究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2]。
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构建“历史地图工作坊”这一跨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航海大发现的多维影响。教师首先收集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原始航海日志与地图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设计“航线追踪”互动环节,让学生在电子地图上重现历史航线,比对当时与现代地理知识的差异。学生们随后被分组引导访问专门建立的数字资源库,查阅 15-17 世纪欧洲与亚非美洲间贸易数据图表、商品流通路线图,以及各国GDP变化曲线,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直观感受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教师还精心剪辑《大国崛起》《航海时代》等纪录片片段,配以自制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围绕“如何评价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格局的重塑”展开多元探究,通过制作新航路相关数字故事地图等成果,丰富了班级共享资源库,形成资源整合与知识建构的良性循环。
四、聚焦核心素养,建构跨学科教学模型
历史教师应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的交叉融合点,精心设计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情境体验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构建“提出问题—跨学科分析—多维探究—综合评价”的教学流程,完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在《全球航路的开辟》跨学科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地理“地图解读”、语文“文献分析”素养融合为核心,先启动问题导向教学,抛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如何印证地圆说”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1519—1522 年航行路线”文字记载,对照航海路线图,标注途经大洋、沿岸地区,用地理知识分析航线选择与洋流的关联,完成跨学科初步分析;接着实施项目驱动,布置“绘制‘新航路开辟贸易商品流动示意图’”任务,要求学生查阅整理教材中“美洲金银、亚洲丝绸、非洲奴隶”等贸易史料,用不同箭头标注商品流向,标注时需结合历史时间节点与地理区域位置,小组完成后派代表上台讲解设计逻辑;随后开展情境体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哥伦布航海日记中“发现美洲大陆”片段,读后需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日记中“东方幻想”的成因。教师按“提出问题—跨学科分析—多维探究—综合评价”流程推进,形成性评价记录学生绘图准确性与发言深度,终结性评价以示意图与日记分析报告为依据,确保教学环节可操作、素养培养有抓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围绕历史事件确定主题、设计内容、整合资源、建构模型,是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路径,能切实提升教学实效与学生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历史事件案例范围,深化多学科融合深度,推动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更具系统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沈乾坤.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开展路径研究[J].教育界,2025,(16):50-52.
[2]林远吉.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开展路径[J].高考,2024,(3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