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作者

杨雨秋 张璐艺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大学生就业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单纯的专业知识已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核心支撑,更能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抗压素质,提升其在求职中的竞争优势。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与专业教育脱节、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需求脱节。因此,深入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机制

1.1 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创新创业能力涵盖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资源整合、风险应对等多元素质,这些素质与企业对人才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构成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内核。创新思维能帮助大学生在工作中突破传统模式,提出高效解决方案,如在市场营销岗位中设计差异化推广策略;实践能力可缩短大学生入职后的适应周期,快速胜任岗位任务,如技术类岗位中独立完成项目开发;资源整合与风险应对能力则能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效率与抗压能力,适应职场复杂挑战。

1.2 就业竞争力反哺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化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并非创新创业能力的终点,而是其进一步深化的动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需求、行业趋势,能明确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短板,进而针对性补充知识与技能,如发现市场对“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后,主动学习项目管理知识;进入职场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场景,能为创新创业提供真实案例与实践素材,如在产品设计岗位中积累的用户需求数据,可成为自主创业项目的市场调研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独立课程、讲座或竞赛形式开展,与专业教育缺乏深度融合,导致“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偏向理论化,如仅讲解商业模式设计、融资流程,未结合专业领域设计实践内容,学生难以将创新思维与专业知识结合;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如理工科实验课程多局限于验证性操作,未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割裂,无法形成协同优势。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且资源保障不足

实践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但部分高校存在实践教学“形式化”与资源短缺问题。从实践形式看,校内实践多以模拟实训、案例讨论为主,缺乏真实市场场景的历练,如创业模拟大赛中虚拟的市场环境与实际商业风险存在差距;校外实践则因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难以提供稳定的实践岗位,学生参与的企业实习多以辅助性工作为主,无法接触核心业务与创新项目。从资源保障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数量有限,且缺乏专业导师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过程中难以获得针对性反馈,创新想法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成果。

2.3 缺乏与就业指导的协同衔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各自独立,未形成协同效应,制约了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未充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如课程设置未参考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导致学生培养的能力与求职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仍停留在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基础层面,未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点,如未指导学生在求职中突出创新项目经历、实践成果,无法将能力优势转化为求职优势。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实践策略

3.1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高校需构建“专业+创新”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全流程。在课程设计上,开发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如计算机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应用”、汉语言专业开设“文化 IP 创意与运营”,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技能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如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目标设计创新产品,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

3.2 强化实践教学与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高校需从“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合作渠道”两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层面,加大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投入,配备专业设备与软件,为学生提供从创意构思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支持;邀请企业创始人、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实践项目提供指导。校外层面,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设立“企业订单班”“创新项目工坊”,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创新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与行业资源。

3.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协同机制

高校需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资源,形成“能力培养-就业转化”的协同链条。在就业指导中,增设“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专题课程,指导学生梳理创新实践经历,将其转化为简历、面试中的亮点,如如何突出项目中的角色、解决的问题与成果;针对不同职业方向(如求职、创业、考研)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如为求职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匹配岗位”分析,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商业计划书撰写指导。同时,建立“创新创业能力评估体系”,通过实践项目成果、创新竞赛表现等维度评估学生能力,为就业推荐、创业支持提供依据,确保能力培养与就业需求精准对接。

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当前高校在二者融合培养中仍存在教育脱节、实践薄弱、协同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推动“专业+创新”融合、强化实践保障、构建协同机制等策略,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向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转化。研究表明,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核心,结合就业市场需求优化培养路径,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发展潜力,帮助其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施剑波. 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4, (07):207-209.

[2]肖永良,李香宝,刘文彬. 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27): 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