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田静

锦州开放大学 121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智能化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优势,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信息技术

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它借助先进技术,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体验,对高校图书馆发展意义重大。

一、智能化管理系统构成

(一)智能借阅系统:便捷高效的借阅体验

自动化借还流程:众多高校图书馆纷纷引入自助借还设备,极大简化了图书借还手续。学生仅需扫描图书条码和校园卡,即可迅速完成借还操作,大幅节省了时间。

(二)智能检索系统:精准高效的资源查找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助力检索: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变得更加精准、高效。读者输入关键词后,系统能够快速匹配相关资源,并依据相关性和热度进行排序。

(三)智能空间管理:优化图书馆空间利用

实时监测与预约功能: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高校图书馆实现了对空间的有效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和预约系统,图书馆能够合理分配空间资源,避免了座位的浪费和闲置,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使用机会。

二、智能化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优势

(一)提升服务效率

智能化设备深度融入高校图书馆,极大地简化了服务流程。智能借阅系统凭借自动化借还功能,让读者告别冗长的人工排队等待。智能检索系统更是以其强大的算法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精准定位读者所需资料。以往读者在传统检索系统中查找资料,常常需在众多条目不相关的结果中筛选,耗时费力。现在,智能检索系统通过对关键词的精准解析和语义理解,能快速呈现高度匹配的资源,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大幅提高,让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信息,有效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

大数据分析在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图书馆通过收集和分析读者的借阅记录、搜索关键词、在馆停留时间等数据,能够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需求趋势。比如,某高校图书馆发现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兴领域的书籍借阅频率持续上升,便及时增加了此类书籍的采购数量和种类,同时对一些借阅率较低的旧版书籍进行合理调配或下架处理。这样的资源优化策略,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更加贴合读者的实际需求。

(三)增强用户体验

智能空间管理为读者营造了更为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读者通过手机APP就能轻松预约图书馆的座位,系统会实时显示座位的占用和空闲情况,方便读者提前规划。这不仅有效杜绝了占座现象,还提高了座位的使用效率。在一些高校图书馆,智能照明和空调系统能根据室内光线强度和人员密度自动调节亮度和温度。当室内光线充足时,照明系统自动调暗;人员较多时,空调系统加大制冷或制热力度,确保室内环境始终保持舒适状态,让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阅读。

三、智能化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困境

(一)技术成本与维护难题

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采购成本高昂,这对于一些资金紧张的高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了采购成本,后期的维护和升级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的硬件故障、软件漏洞修复、系统功能更新等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而且,一旦出现技术故障,可能导致图书馆的部分服务无法正常开展,影响读者的使用体验。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随着智能化管理的推进,高校图书馆积累了大量读者的个人信息和借阅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读者的身份信息、阅读习惯、学习偏好等敏感内容。如果这些数据被泄露,不仅会侵犯读者的隐私,还可能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近年来,一些机构因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数据泄露事件频发。高校图书馆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滥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人员素质与技能要求

智能化管理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然而,目前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有限。在面对智能设备故障或系统异常时,他们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比如,当智能检索系统出现检索结果不准确的情况时,工作人员可能无法判断是系统故障还是检索设置问题,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四、应对智能化管理挑战的策略

(一)合理规划与多方投入

高校在推进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和资金状况,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采购与安装。积极寻求多方支持,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专项建设资金;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获取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二)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传输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规范。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读者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处理数据。加强对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数据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工作人员掌握数据安全防护技能,让读者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三)提升人员素质与技能

定期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技术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内容涵盖智能化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安全知识等。鼓励工作人员自主学习新技术知识,参加相关的认证考试。图书馆还可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技术团队,提高整体技术水平。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技术过硬的图书馆管理队伍,为智能化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管理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诸多机遇和优势。通过合理规划、保障数据安全和提升人员素质等策略,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充分发挥智能化管理的作用,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建设,2022(03):120-125.

[2]王丽.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21(11):105-110.

[3]张峰.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的困境与突破[J].图书馆论坛,2020(08):90-95.

田静

1978年12月,女  ,汉 ,辽宁锦州 ,本科,馆员 ,计算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