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北武强年画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作者

张燕琼

河北美术学院

摘要:作为中国农耕文明视觉符号的重要遗存,河北武强年画承载着北方民间艺术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在数字技术革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其传承困境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三维动态数据库、元宇宙展演空间及智能交互系统,着重探讨数字媒介在工艺存续与文化再生产中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保护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精准存档,更通过虚实融合的场景重构激活了非遗的现代传播力。研究结果为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创新范式,对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武强年画;数字存档;文化记忆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价值

武强年画作为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载体,其发展脉络可追溯至宋元年间的雕版印刷技艺,至明清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该艺术形式以密实构图、浓烈设色与民俗叙事为主要特点,其画面极具艺术美感,更是传达北方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符号系统。在当代由于机械复制技术的传播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年画面临着技艺传承断代、文化语境消解的双重危机。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这种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通过高精度信息采集、虚拟场景建构与智能传播矩阵,既能扩展文化遗产的保存形式,又能重构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渠道。

(二) 研究状况

当前对于武强年画的研究呈现明显的学科分类。艺术学领域主要关注其造型规律与美学价值,文化人类学侧重挖掘图像体现的民俗意义,而技术保护层面的探索尚处起步阶段。现有保护模式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材质的物理衰减与修复成本形成持续性张力,实体展览的模式限制并削弱了文化传播效果,传承群体的断层断代现象严重。这些现实问题迫使保护手段必须创新转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问题。

二、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 数字化保护的价值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具有多方面特征。从遗产保存来看,利用数字扫描和立体建模等技术进行混合采集,能够完整保存年画的基本特征与工艺技法,创建精准的数字镜像数据库。在文化传播创新方面,通过虚实融合的交互体验,使用者可借助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技术来数字化复原年画张贴仪式,实现了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习俗的复现。另外,混合现实(MR)技术构建的交互空间让年轻用户通过数字创作形成文化认知认同。

(二) 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实施路径包含三个核心模块:影像采集系统采用数字扫描与显微拍摄,确保色彩还原精度;区块链智能合约构建起数字版权管理网络,解决传统确定版权的难题;扩展现实(XR)集成平台融合AR导航、VR沉浸体验与MR交互功能,形成"采集-展示-互动"的完整技术链。这些技术模块的协同运作,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生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现存问题剖析

(一) 技术实施问题

武强年画的数字化保护面临多重技术挑战。标准化建设滞后导致数据采集参数差异明显,不同机构采用的元数据规范存在兼容性问题,给后期数据整合带来障碍。技术还原能力方面,手工技艺中的隐性知识难以完全编码,如雕版刀法的力度控制、颜料调配的经验判断等,现有动作捕捉设备仅能记录表象动作。此外,欠发达地区的技术采购能力不足,高端设备使用率不足,严重制约技术普及进程。

(二) 传播效果落差

数字化传播存在显著的效能落差。多数数字呈现停留于单向信息输出,交互设计缺乏情感化考量,用户参与度低于预期值。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呈现符号化倾向,年画的文化内涵被简化,缺乏深度解读内容。在国际传播层面,由于缺乏在地化策略,海外用户对年画符号的误读率偏高,不能完整领会原始文化内涵。

四、实施手段创新

(一) 数字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数字生态系统需建立全流程技术标准体系,涵盖从数据采集的照明参数、存储格式到展示终端的色域匹配。智能监护系统整合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材质老化趋势,数字孪生系统则通过实时数据映射,使修复人员可在虚拟空间进行无损化操作模拟,大幅降低年画实体修复风险。

(二) 传播渠道建设

在传播渠道创新方面,元宇宙展演空间通过NFT数字凭证实现稀缺性管理,用户可在虚拟社区交易限量版数字年画。移动端服务集成LBS定位功能,当用户接近历史街区时自动推送对应题材的年画AR解说,同时配以背景乐,给人以良好的体验感。数字叙事工坊采用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鼓励创作者将年画元素融入短视频、动态贴纸等新媒体形式。

(三) 保障机制优化

完善保障机制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高校重点攻关色彩还原优化,企业负责应用场景开发。数字化能力建设专项培训应覆盖传承人群体,重点提升其数字工具使用能力,并开发多语言版本的交互式年画辞典。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揭示,数字技术在武强年画保护与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承担文化的保存载体功能,借助高精度数据采集技术手段完成年画遗产的跨代传递;另一方面发挥文化形态的再造引擎作用,衍生出新型文化实践形态与价值转化路径。后续研究应侧重两个方面:在技术层面,构建数字化进程中的文化解释权保障框架,避免技术优势导致与原文化存在差异;在传承层面,须研发基于年画传承人知识框架的智能协作系统,保障其在数字化价值链中的决策主导权。

参考文献

[1]齐建东.融媒体时代主流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基于B站〈国家宝藏〉传播现象的探析[J].中国报业,2020,(02):20-21.

[2]程轶.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视域下艺术传播特征研究[J].文化产业.2021,第021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4]李丹丹.互联网时代语境下武强年画传播艺术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04期

作者简介:张燕琼(1981—),女,汉,河北省石家庄人,河北美术学院教师,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课题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融媒体语境下河北武强年画创意衍生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24-YB08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