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热工基础》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任爽爽 唐剑 唐鑫鑫 张鹏飞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热工基础是机自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热工基础课堂中,在课堂下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蕴含在知识背后的课程思政元素,两者相互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基于在新工科背景下,热工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中取得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热工基础课程思政的必性、思政内容的建设及将课程思政融入热工基础教学中的实践等方面内容,进一步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热工基础;课程思政;思政融入。
引言:2022 年 10 月 16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因此,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融入什么内容、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新工科是振兴我国工业、产业、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教育在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体现新作为的发力点。与传统工科人才相比,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更应紧密结合思政,培养具有优秀思想政治素养,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1]。
1 工科背景下热工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热工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类课程,在机械专业有着育人的先导性,在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热工基础主要讲授热量传递和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对能源装备中的热力过程进行分析;同时掌握热传导、对流传热和热辐射的基本规律及其分析方法,为今后处理和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中的热科学相关问题奠定必要的技术理论基础。然而,本课程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实践应用知识还没有受到重视;同时,教学方式简单、形式单一、没有创新性、未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被任务。基于上述现状,为了满足社会对德才兼备、创新性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本论文充分挖掘《热工基础》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课程的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升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科创精神。
2 新工科背景下热工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在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怎样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将工科专业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得更有效,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探讨课程思政所包含的内涵等教育任务对人才培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对促进国家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制定,对该课程所包含的课程知识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并作出相关的规定,来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顺利。另外,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也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手段。为了满足社会对品德、科学、理论都优秀的工程人才需求,采取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共同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对《热工基础》课程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在线上教学中,采取一定量的仿真实验与实验报告,让学生能够接收到最大化的教学资源;通过高效结合热工基础理论知识,实现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的拓展和加深;并借助创新创业实践课、课内实验以及第二课堂等,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2]。
3 新工科背景下热工基础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3.1 专业教学基础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模式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范式,也是教学理论具体化的操作过程。可以通过超星智慧教育系统和雨课堂辅助教学系统建立包含思政元素的《热工基础》在线课程资源,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法,结合理论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项目讨论、实地考察以及工程应用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实践;同时,结合竞赛、科研与教学环节,形成赛学融合、研学融和的第二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主要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互相监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在线课程中建立的资源库,通过智慧教育系统组织实施教学,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记录学生课前、课堂以及课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能力与创新精神。整个教学环节都促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到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
3.2 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及持续改进
课程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程成绩的评价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才能够令实践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从多方面促进青年大学生的进步。近年来,高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越来越多元化,不再以单一的理论成绩来衡量学生,实践能力、技能考核、科学创新知识等在评价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让思政教学真正发挥出作用,而不是只流于形式,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鼓励学生从优秀的榜样身上去寻找精神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在掌握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创新思维,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结论:因此,本论文研究旨在从“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出发,对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对我国教育观和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一套完整的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设计理念、原则、程序和方法,为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此外,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应用于理工科各专业,其研究的教育成果的推广将有利于培养出大批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型人才,并增补我国理工德才兼备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些空白。
参考文献:
[1]王力, 刘光明, 倪辉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34): 101-117.
[2]康雅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与路径研究[D]. 河北科技大学, 2019. DOI:10.27107/d.cnki.ghbku.2019.000079.
作者简介:任爽爽,女,汉族,1991.7-,河南新密人,化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燃料电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尺度孔金属-氮-碳纳米纤维构筑及其增强锌-空气电池性能研究(52306239)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尺度孔金属-氮-碳催化剂构筑及其增强锌空气电池性能研究(2024JJ6230)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静电混纺碳纳米纤维可控制备及其增强锌空气电池性能研究(23B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