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创新之路
何婷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 210000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既面临着技术赋能带来的机遇,也承担着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如何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本文提出的"双向奔赴"理念,强调技术与人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共生,旨在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又坚守教育本质的创新之路。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技术的引入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可能导致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这种技术与人文的割裂状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研究技术与人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融合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技术与人文融合的理论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中技术与人文融合的理论基础包含三个维度。教育技术学理论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为技术应用提供了指导,强调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情境、优化信息呈现,促进知识建构的同时避免认知超载。人文教育理论则突出语文教学的精神培育功能,关注在技术环境中保持文本深度解读、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等人文温度。融合教育研究指出二者具有互补性:技术拓展了人文教育的表达形式,人文则为技术应用提供价值导向,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创造更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这种"技术服务于人文目标,人文赋予技术意义"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小学语文教育融合创新的理论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技术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技术应用已呈现多元化态势,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工具的使用显著提升了课堂的信息量和互动性,尤其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成效突出。然而,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仍面临显著挑战:部分教师存在两种极端倾向——或过度依赖技术导致课堂沦为"技术秀",忽视文本深度解读和情感培养;或完全排斥新技术,固守传统教法难以适应数字原生代学生的需求。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折射出融合过程中的理念偏差和实践困境。核心问题聚焦于三个方面:技术效率与人文深度的平衡、技术应用形式主义的规避,以及教师融合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简单的技术叠加或人文灌输,而需要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性设计和整体性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三、技术与人文"双向奔赴"的融合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革新与重构
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首要任务是推动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教师需要建立"技术赋能人文"的新型教育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实现人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工具,而非教学目的本身。这种理念转变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在数字化时代,人文素养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成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把握三个关键认知维度:其一,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语文教育的情感熏陶、文化传承和思维培养等本质功能;其二,要警惕技术异化风险,避免让炫目的技术手段遮蔽了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核;其三,要认识到优秀的技术融合教学应该能够放大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而
非取而代之。
(二)课程资源的智能化重构
在课程内容层面,亟需构建智能时代的新型语文教学资源体系。这一重构过程应当遵循"技术承载人文"的基本原则,重点开发两类融合型资源:一类是智能化的经典文本资源,通过 AR 技术让古诗词"活起来",利用大数据分析呈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借助语音识别技术优化诵读训练;另一类是人文导向的数字创作工具,如基于名著情节的互动叙事平台、融入文化元素的写作辅助系统等。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融合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落实"双向奔赴"理念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尝试构建"技术-人文"双螺旋教学模式:在课前环节,利用智能平台推送预习资源,通过学情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在课中环节,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创设文学情境,如通过 VR 设备带领学生"走进"《草原》中的辽阔景象,借助智能白板开展协作式文本批注;在课后环节,依托社交平台延展学习空间,组织线上读书会、开展跨班级创作交流。
(四)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
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确保融合成效的重要保障。新型评价体系应当体现三个特征:首先是多维性,既要考察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如数字工具使用水平),更要关注其人文素养发展(如文本理解深度、情感体验质量);其次是过程性,可以采用电子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 AI 分析技术捕捉其思维发展和情感变化;最后是融合性,要设计能够同时反映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性评价任务,如多媒体文学创作、数字化口头报告等。
四、结论
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为小学语文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层变革。当技术应用以人文目标为导向,人文教育以技术为支撑时,语文教学能够实现效率与深度的统一。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人文教育中的适切应用方式,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融合教学策略差异。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具有良好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指引我们在变革中坚守教育的本质,在传承中实现创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杜钰赟.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0):61-63.
[2]叶秀.基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构思[J].好家长,2024,(52):24-26.
[3]李娇.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研究[D].西南大学,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0333.
作者简介:何婷,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本科学历,一级教师职称,文学学士,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