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特殊地质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方法

作者

刘敏

山东集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特殊地质区域如活动断裂带、岩溶区、高原山区等,因其地质条件复杂且灾害风险高,成为工程建设的挑战性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分析区域地壳结构、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特性及地质灾害分布等因素,从而预测场地稳定性。这一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评价的演进,早期依赖地质类比与现象观察,现今则广泛采用层次分析法、有限元模拟及智能专家系统。评价工作不仅需关注构造稳定性,还需整合地面稳定性和岩土介质稳定性,以形成全面评估框架,为工程规划与风险管控提供支撑。

1 特殊地质区域和稳定性的概念

特殊地质区域是指在地质构造、岩土特性或外部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特殊性且对工程建设与安全构成潜在不利影响的地区。这类区域通常包括活动断裂带、岩溶发育区、软弱黄土层、膨胀土地层、高应力岩爆区、含水未固结围岩、冻土区以及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频发地带。其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稳定性较差,易引发地质灾害,需采取针对性勘察与处治措施以确保工程安全。稳定性在工程地质中是指岩土体在自然状态或工程活动影响下,保持其结构完整和力学平衡,抵抗破坏与过度变形的内在能力。它涉及地基、斜坡、洞室围岩及区域地质环境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的相对稳定程度,是评估工程安全性和地质环境安全的核心概念。

2 特殊地质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工作流程

2.1 评价方法体系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依赖工程人员的专业经验与地质判断能力,通过对边坡的地质条件、岩土特性、结构面发育状况、水文环境及历史变形迹象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类比,从而对稳定性做出定性评估。这类方法不涉及复杂计算,强调对地质原型的理解与相似性推理,适用于勘察初期或资料缺乏的地区,为后续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基于岩土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对地质体稳定性进行量化评估。其中极限平衡法通过计算滑移面上的安全系数来评价边坡或地基的稳定性;数值模拟法则采用有限元或离散元等技术,通过建立地质模型模拟岩土体在荷载下的应力应变行为;基于概率理论的随机分析方法则考虑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概率分布和可靠度指标来评估工程风险,为工程设计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不确定性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工程地质稳定性分析中信息不完整或具有模糊性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构建隶属函数和权重集,将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评价,有效处理边界不清的模糊信息。灰色系统理论则侧重于处理贫信息或小样本数据,通过生成处理和关联分析来挖掘数据内在规律并进行预测。这两种方法能较好地克服传统确定性分析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局限性,为风险评估和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2 分阶段评价流程

在规划选线阶段如区域廊带尺度,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核心工作,需综合分析活动断裂的分布、平均滑动速率如毫米/年量级、地震基本烈度、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如毫米/年及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如 mgal/km 等关键参数,并结合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如块状结构或镶嵌结构和现代地应力场方向如最大主应力与断裂走向的夹角进行综合评价,以识别潜在地震危险区、地面沉降高风险带及构造活动强烈段等重大地质风险区域,为工程廊带的宏观选址提供地质依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如关键区段尺度,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聚焦于线路比选优化,需综合分析区域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如黏聚力 c、内摩擦角 Φ 、压缩模量 Es、地下水埋深及渗透系数,并评估潜在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采空区的发育规模与活动性。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等手段,查明地质构造如断层、节理裂隙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为确定最优线路方案提供地质依据,避免重大地质病害并降低工程风险。在设计施工阶段如工程场地尺度,岩体稳定性评价聚焦于具体工点的地质风险专项评估,需综合分析岩体结构面特征如软弱夹层厚度、节理密度与连通率、岩石力学参数如黏聚力 c、内摩擦角 φ、岩体变形模量 Em、地应力场方向与量级如最大主应力 σ1 与结构面夹角,以及地下水压力如孔隙水压力 u 和动荷载条件,采用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如有限元分析或现场监测如位移收敛、应力应变监测等方法,定量评价边坡、洞室或地基的稳定性,并为支护设计如锚杆预应力、衬砌厚度提供精确参数依据。

3 特殊地质条件的评价要点

3.1 活动断裂区

活动断裂区的评价核心在于精确鉴定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限如全新世或晚更新世、平均滑动速率如通常以毫米/年计及最大潜在地震震级。需综合运用地质地貌调查、探槽揭露、同位素测年如 C14 和热释光法及地球物理勘探如浅层地震勘探测线等技术手段,查明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性质及其对地表第四系地层的错断情况,进而评估其地震效应如峰值地面加速度 PGA 的分布和地表同震错动风险如包括错动量和概率,为重大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参数确定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3.2 高地应力区

高地应力区深部岩体在工程开挖卸荷作用下,易引发岩爆和大变形两类核心力学问题。岩爆多发生于硬脆性岩体如单轴抗压强度 Rb>50MPa,强度应力比 Rb/σmax<4,表现为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导致的爆裂弹射现象如切向应力 σθ 与 Rb 比值 σθ/Rb≥0.7;大变形则常见于软弱岩体如千枚岩、绿泥石片岩,变形模量 <2GPa ,表现为持续塑性挤出和蠕变变形如位移可达数十厘米,其机理涉及围岩应力超过岩体长期强度后的流变效应和结构面滑移。

3.3 软弱岩土分布区

软弱岩土分布区的稳定性评价核心在于分析其高压缩性如压缩系数 a1- ₂常介于 0.5-1.5MPa-1 、低抗剪强度如黏聚力 c 可低于 20kPa,内摩擦角 Φ<15 及易变形特性。需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主固结沉降如压缩模量 Es 多低于 6MPa,并通过极限平衡法如 Bishop 法、传递系数法评估边坡安全系数如要求 K≥1.25-1.50,同时考虑地下水对孔隙水压力如孔隙比 e>0.9 及渗透系数如 Kw<10-6cm/s 的影响,以综合预测地基沉降量、滑坡风险及边坡长期稳定性。

结束语

总之,特殊地质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方法,应用于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未来,要进一步解决评价的规范性与精确性问题,深化动力学机制探索,并加强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维卿.复杂地质环境中的交通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策略[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4,(06):178-180.

[2]张涛.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道路工程施工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4,(05):89-

91.

[3]陈生金,彭涛,刘有梦,李青青.不良地质区域内隧道围岩失稳及支护处理方法[J].青海交通科技,20

24,36(02):147-152.

[4]刘双林.特殊地质条件下国省道公路高填路基设计要点分析[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4,5(07):46-4

8.

[5]党彦.论城市建筑工程中地质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的策略[J].四川建材,2024,50(02):45-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