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作者

童永芳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1

一、引言

在全球化经济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具有国际视野、扎实语言基础和商务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务英语人才的责任。然而,现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构建科学、系统、实践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师资水平,并有效利用信息化和国际交流资源,成为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以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为核心,强调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的同时,具备商务运作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包括基础英语课程、商务英语应用课程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函电、跨境电商操作、商务谈判与口译等。此外,部分院校还开设市场营销、金融基础及跨文化交流课程,尝试实现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的融合。然而,现行课程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跨文化商务礼仪、多语种沟通能力、国际项目管理等课程设置较少,学生缺乏真实国际商务情境中的实践经验。课程内容与国际商务环境的接轨不够充分,使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存在适应难度。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师资力量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多以英语基础教学或单一专业课程教学为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尽管部分学校采取引进外籍教师、教师海外研修、行业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师资水平,但整体仍存在不足。此外,教学资源方面,包括国际化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线学习平台及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有限。部分院校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案例库、模拟商务谈判系统和跨境电商实训平台,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实践化的学习需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及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一)理论基础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以及高职教育应用型教育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理解与适应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主张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课程教学、实践操作和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应用型教育理论则强调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的融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这些理论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指导,使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能够科学有效地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二)国际化教育模式与案例

国际化教育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包括“双学位项目”、“国际班培养模式”、海外实习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部分高职院校通过与国外高校、国际机构或跨国企业合作,引入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实施沉浸式英语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例如,通过模拟国际商务谈判、跨境电商项目实践、国际市场营销调研等活动,学生可以在真实或仿真情境中锻炼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成功案例显示,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增强了其创新能力、职业适应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三)校企合作与实训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通过与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及海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校能够搭建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并开展联合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国际商务实践机会。例如,学生可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商务谈判、进出口操作及项目管理等环节,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实践实验室,有助于将课堂知识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产教融合、校内外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结构与模块设计

国际化课程体系通常包括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及选修模块。基础模块涵盖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商务沟通及写作技能;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课程;实训模块注重跨文化交流、项目实践及模拟商务环境操作;选修模块则提供多语种学习、国际法律法规及区域经济研究等内容。模块化设计不仅使课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也为学生根据兴趣与职业规划灵活选课提供便利,实现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同步发展。

(二)跨文化交流与实用技能培养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包括跨文化谈判、文化冲突处理及跨境团队协作等内容。同时,应强化商务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商务文书写作、会议主持、客户服务及市场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商务谈判等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差异,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力,为未来国际商务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线与国际交流平台的应用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国际教育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开展跨境课堂、远程协作及国际项目实践。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线上国际研讨会、海外短期学习、联合研究项目等活动,拓展国际视野。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多元文化和国际商务实践环境,还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从而实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总结: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与跨文化能力的有机融合。通过引入国际化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跨文化交流与实训机制,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及在线国际交流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商务操作及跨文化适应等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总体来看,构建科学、开放、实践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学生顺利融入国际商务环境、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春香.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34-36,57.

[2]潘文霞.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1):50-54.

[3]曾浩淼.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跨境电商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 文渊(小学版),2019(1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