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
王维维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 233200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传家宝”和“生命线”,受基层社会结构与群众需求变化影响,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面临参与度低、供需脱节、实效性不足等挑战,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核心功能与之高度契合,能以打造阵地、开展活动、服务群众为基本形式,将理论武装转化为科技助农、文化惠民等具体服务,推动思政工作从“书本课堂”走向“田间地头与群众心头”,实现抽象理论具象化、思想引领实践化。本文以定远县为样本,梳理其在阵地建设、活动创新等实践路径,提炼本土化经验,旨在为基层思政工作体系化建设提供县域方案,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
二、定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定远县紧扣“思政引领实践、实践深化思政”的主线,从阵地、活动、品牌、队伍四个维度发力,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一)阵地建设:构建思政工作“零距离”服务网络
1. 四级阵地全覆盖,打通思政“最后一公里”。构建“1 个县级实践中心 +22 个乡镇实践所+258 个村(社区)实践站 +30 个特色实践点”的四级网络,将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通过整合闲置村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资源,设置“理论宣讲角”“红色文化展”“百姓议事厅”等功能区,让阵地既是“文明实践的场所”,更是“思政教育的课堂”。例如,池河镇实践所依托“文明实践积分制”,将“参与理论学习、践行文明行为”纳入积分范畴,群众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累计吸引超 1.2 万人次参与思政类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 特色阵地精准化,强化思政“针对性”。结合县域特点打造“红色宣讲点(”如藕塘镇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实训点”(如盐化工业园、稻虾养殖基地)、“校园实践岗”(如中小学校“思政实践课堂”),实现“哪里有群众,思政阵地就建到哪里”。例如,西卅店镇在稻虾养殖基地设立“科技实践点”,邀请农业专家在传授养殖技术的同时,宣讲“乡村振兴政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累计培训农户 800 余人次,既带动了群众增收,又深化了政策认同。
(二)活动创新:打造思政工作“沉浸式”体验场景
1. 主题活动“接地气”,让思政“活起来”。围绕“我们的节日”“政策宣讲面对面”“文明实践我行动”等主题,2025 年以来开展活动 1000 余场次。创新采用“方言宣讲”“戏曲快板”“情景剧”等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民法典”“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其中。例如,池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编排三句半《移风易俗就是好》,通过群众熟悉的形式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累计演出 50 余场,覆盖群众 6000 余人,推动思政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2. 需求导向“解难题”,让思政“实起来”。线下每月逢集日举办“实践大集”,组织志愿者开展“免费体检、家电维修、思政问答”等活动。2023 年以来,累计响应群众需求 3200 余条,解决实际问题 2800余个,让群众在“得实惠”中“悟思想”,增强思政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
(三)品牌培育:塑造思政工作“标志性”示范载体
本土品牌“树标杆”,强化思政“引领力”。重点培育“戏蛛行动(”关爱留守儿童思政教育)、“巧手筑爱(”妇女技能培训+家风建设)、“稻虾益兴”(产业帮扶+政策宣讲)等特色项目,其中“稻虾益兴”项目带动 50
余户农户脱贫,相关经验被《安徽日报》报道。通过品牌项目的示范效应,让思政工作从“泛化推进”向“精准发力”转变。
(四)队伍建设:打造思政工作“本土化”骨干力量
多元队伍“聚合力”。组建“机关干部宣讲队”(政策解读)、“百姓宣讲队”(老党员、老教师讲身边事)、“文艺轻骑兵”(用文艺传递思想)、“专业服务队”(律师、医生、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四支队伍,总人数达数千人,形成“全员参与、多元覆盖”的思政工作队伍体系。
三、现存问题与挑战:基层思政工作深化融合的“瓶颈制约”
(一)资源整合“不充分”,制约思政工作“广度”
部分乡镇、村(社区)存在“部门资源壁垒”,文化、教育、农业等部门的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思政活动“缺场地、缺资金、缺物资”;部分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度低,社会力量尚未充分激活,思政工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专业人才“短缺”,制约思政工作“深度”
基层思政志愿者多为“兼职”,缺乏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部分人员“不会讲、讲不好”思政内容;专业的活动策划、理论研究人才匮乏,导致思政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三)长效机制“不健全”,制约思政工作“持续性”
目前工作多依赖“行政推动”和“短期项目”,志愿者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评优评先)覆盖面有限,部分志愿者“积极性衰减”;思政工作成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量化指标”和“群众评价”环节,难以科学衡量工作实效,易出现“重形式、轻内涵”的形式主义倾向。
四、优化对策:推动基层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升级”
(一)强化资源整合,构建“多元协同”的保障体系
建立“县域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部门、企业、社会组织资源,明确“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二)加强人才培育,打造“专业精干”的骨干队伍
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将思政志愿服务纳入“个人信用积分、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参考范围,提升志愿者“归属感、积极性”。
(三)健全长效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运行体系
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研群众需求变化,及时优化思政活动内容、形式,确保工作“常做常新、持续有效”。
五、结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提供了全新载体,定远县的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是破解基层思政工作“覆盖难、渗透难、见效难”的有效路径。通过“阵地赋能、活动创新、品牌引领、队伍提质”,定远县实现了思政工作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变,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到“群众参与”的转变,为县域基层思政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