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现场课的互动教学策略研究
马宁
敦化市红石乡学校 吉林敦化 133716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模式,与小学音乐现场课的教学特点高度契合。通过互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和交流中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音乐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然而,目前在小学音乐现场课中,互动教学策略的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对互动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互动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导致互动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
1 核心素养与小学音乐现场课互动教学的内在关联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依托“参与-体验-表达”的互动过程:审美感知需通过多感官互动(如听旋律、看画面、做律动)建立音乐与情感的联结;艺术表现需借助合作互动(如小组合唱、乐器合奏)让学生主动输出音乐表达;文化理解需通过情境互动(如模拟民俗场景、解读音乐背后的故事)挖掘音乐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卖报歌》现场课中,通过“听旋律辨情绪”(审美感知)、“分组编创卖报动作”(艺术表现)、“分享歌曲创作背景”(文化理解)的递进式互动,可实现核心素养的一体化培育。
2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现场课的互动教学策略
2.1 情境化互动:激活审美感
(1)生活情境还原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互动场景,让音乐贴近生活。如教学《买菜》时,在教室布置“模拟菜市场”(贴蔬菜图片、播放市井音效),学生分角色互动:“摊主”用节奏说菜名(如“黄瓜|脆生生-|”),“顾客”用拍手回应节奏,在角色扮演中感知歌曲的生活化节奏与旋律,同时通过“选菜-唱菜”的互动,理解音乐对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培育审美感知素养。
(2)多媒体情境辅助
利用视频、动画、实物教具创设沉浸式互动情境。教学《小雪花》时,播放雪花飘落的动画,搭配钢琴伴奏,让学生闭眼聆听并模仿雪花“轻飘”“旋转”的动作;随后发放棉絮模拟雪花,学生边听歌曲边用棉絮表现雪花动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作与旋律快慢的关联”(如旋律舒缓时雪花慢飘,旋律轻快时雪花旋转),在多感官互动中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2.2 分层化活动:深化艺术表现(1)基础层:节奏与旋律互动
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低难度节奏互动。如教学《小星星》时,用“拍手-拍腿”分层互动:教师拍节奏(如“11|55|”),学生先单拍手模仿,再拍手+拍腿(强拍拍手、弱拍拍腿);进阶互动中,学生分组用不同打击乐器(铃鼓、沙锤)表现节奏,铃鼓组奏强拍、沙锤组奏弱拍,在协作中掌握节奏规律,初步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2)提升层:编创与合作互动
针对中高年级,设计编创类互动活动。教学《茉莉花》(江苏民歌)时,先让学生听辨“旋律的重复与变化”,再分组编创互动:一组编创舞蹈动作(如用手模仿花朵开放),一组编创歌词(如“茉莉花,雪白白,香香飘进我窗台”),最后各组合作呈现“唱+舞+新词”的综合表演。教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关注“动作与旋律的协调”“新词与原曲的适配”,让学生在主动编创与合作中深化艺术表现素养。
2.3 探究化对话:培育文化理解(1)音乐故事探究
通过提问互动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故事。教学《义勇军进行曲》(片段)时,播放抗战时期的图片,提问引导互动:“听歌曲时你想到了什么画面?”“为什么这首歌能让人感到振奋?”;随后引入聂耳创作故事,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节奏(如切分节奏)如何表现战斗的紧张感”,在对话互动中理解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关联,认识音乐的爱国精神内涵,培育文化理解素养。
(2)民族音乐对比
通过跨民族音乐互动,拓宽文化视野。教学《阿西里西》(彝族民歌)时,先让学生学唱歌曲并感受“彝族跳月舞”的欢快节奏;再播放汉族《茉莉花》,学生对比互动:“两首歌的节奏有什么不同?”“彝族歌曲的‘哟嗬嗬’和汉族歌曲的‘好一朵’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最后学生分组用民族乐器(月琴、二胡)模拟演奏,在对比与实践互动中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2.4 多元化评价:保障互动实效
(1)过程性互动评价
摒弃“唱得准不准”的单一评价,关注互动过程中的素养表现。设计“互动成长卡”,记录学生在互动中的亮点:如“在《买菜》情境互动中,能准确用节奏回应摊主,审美感知敏锐”“在《茉莉花》编创中,主动协调组内分工,艺术表现积极”;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加入学生自评(“我今天编的歌词很有趣”)与互评(“他的舞蹈动作和旋律很配”),让评价成为互动的延伸,激励学生持续参与。
(2)素养导向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聚焦核心素养目标,避免模糊表述。如学生在《小雪花》互动中表现不佳时,教师反馈:“你模仿的雪花动作很优美,但可以试着听旋律再慢一点,让动作和舒缓的旋律更贴合,这样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意境哦”;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反馈:“你在民族音乐对比互动中,准确说出了彝族歌曲的节奏特点,还能联系彝族跳月舞的文化,文化理解能力很棒”,让评价直指素养提升,引导互动方向。
3 实践案例:《丰收之歌》现场课互动教学实施
(1)审美感知层:布置“丰收稻田”情境(贴稻穗图片、播放收割音效),学生听歌曲后互动:“听了歌曲,你想到农民伯伯丰收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哪句旋律让你觉得最开心?”,在对话中感知歌曲的欢快情绪;
(2)艺术表现层:分组互动“丰收劳作”:一组用打击乐器(木鱼、响板)表现“收割”节奏(如“咚咚|锵锵|”),一组用动作模拟“打稻”“扬谷”,最后全班边唱边做动作,在协作中表现丰收场景;
(3)文化理解层:播放不同地区的丰收歌曲(如东北《庆丰收》、江南《采菱》),学生对比互动:“这些歌曲都唱丰收,为什么旋律不一样?”,教师补充不同地区的丰收习俗,让学生理解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关联。
课后反馈显示,85%的学生能准确描述歌曲的情绪特点,78%的学生能参与编创丰收动作,有效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4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音乐现场课互动教学,需以“情境激活感知、活动深化表现、对话培育理解、评价保障实效”为路径,打破单向教学模式。通过生活情境还原、分层活动设计、探究对话引导与多元评价支撑,让互动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素养培育的载体。未来教学中,还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优化互动难度,借助数字化工具(如音乐 APP 节奏互动)丰富互动形式,进一步提升互动教学的针对性与趣味性,真正让小学音乐现场课成为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梁欣. 如何让小学音乐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J]. 科学之友, 2025, (08): 98-99.
[2]窦家红.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5, (21): 6-8.
[3]石子依.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数字化转型路径 [J]. 智力, 2025, (19): 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