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旅,心桥重建
蒋冉冉
阜阳师范大学
1.案例简介
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张(化名),与高中同班女生确立恋爱关系后,因高考录取院校分属不同省市而开启异地恋。大学期间,双方主要依托线上沟通维系感情,仅在节假日见面。近期,班干部向辅导员反馈,小张频繁出现迟到、早退行为,学习积极性明显减退;宿舍长亦上报其情绪持续低落、沉默寡言,与以往开朗性格反差显著。周日深夜,小张通过短信请假,称因女友提出分手导致长期失眠、情绪崩溃,计划赴女友所在城市挽回,恳请批准一周假期。
2.案例定性分析
该案例属于学生情感危机引发的心理健康干预与学业管理协同处置事件。小张因异地恋分手出现情绪崩溃、失眠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迟到早退、学习积极性下降等学业异常,其请假赴异地挽回的诉求,还涉及校园安全管理与学生心理疏导的双重衔接,需同步解决情绪调节、学业状态修复及安全规范问题。
3.问题关键点
(一)心理韧性与情绪调节不足:小张因失恋陷入情绪崩溃、长期失眠,暴露出情感挫折应对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方法,需强化心理韧性培养与危机干预引导。
(二)学业管理与行为规范失序:受情绪影响出现迟到早退、学习积极性减退等问题,请假赴异地的诉求也折射出学业纪律与安全规范意识薄弱,需加强学业监管与规则教育。
(三)多元支持网络联动缺失:班干部、宿舍长反馈后未及时形成干预合力,家校间也未同步介入,反映“学校—宿舍—家庭”支持体系衔接不足,需完善危机预警与协同响应机制。
4.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心理疏导与行为干预双轨并进
第一时间约谈小张,采用“倾听—共情—引导”模式疏导情绪,同步对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此外,明确告知其擅自离校的违纪后果,安排宿舍长、班委开展“多对一”陪伴监护,动态掌握其思想及行动动态,防范安全风险。
(二)学业修复与规则教育同步推进
针对学业失序问题,立即启动学业帮扶计划。协调任课教师开展专项学业督导,组织学习委员与寝室长落实关注帮扶责任,督促其按时上课、每周核查作业。通过解读《学生手册》、剖析违纪案例
强化规则教育,协助制定学业计划表,并以打卡机制督促各项要求落地执行。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支持体系
及时与同学家长取得联系,如实告知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及近期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建立“辅导员—班委—宿舍长” 定期反馈机制,每周汇总小张状态。同时,不断完善心理筛查、家长沟通会等制度,打通“学校—家庭—朋辈”支持衔接渠道,实现危机早干预。
5.经验与启示
(一)健全多层级预警机制,实现危机“早发现”
本案中,班干部与宿舍长的反馈为危机干预提供了关键线索。这启示需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班委—宿舍长—同学”四级信息反馈网络,明确各层级反馈责任与时限,对学生出勤、情绪、交往等异常变化建立“即时上报”机制。同时,定期开展心理普测与学业预警筛查,通过数据对比及时识别潜在风险,避免危机积累扩大。
(二)坚持心理与行为双干预,提升处置“精准度”
学业问题往往是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影响。针对本案例中小张的情绪崩溃与行为失序,“心理疏导 + 行为约束” 的组合措施收效显著。这提示今后处置类似事件时,需避免单一干预模式:既要依托专业力量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帮助学生重建情绪调节能力;也要同步强化规则教育与行为管控,通过明确纪律边界、制定执行计划,引导学生回归正常校园生活。
(三)强化家校朋协同联动,凝聚帮扶“合力”
此次事件反映出单一支持力量的局限性,家校社协同支持至关重要。未来需建立常态化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分享学生综合状态,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发挥朋辈帮扶的贴近性优势,组建“学业 + 心理”双帮扶小组,通过同伴引导增强干预效果,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朋辈辅助”的协同支持体系。
(四)注重前置性教育引导,筑牢风险“防火墙”
小张面对问题时,反映出了其挫折应对能力不足。今后应将情感挫折教育、规则意识培养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与日常思政课程,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模拟等形式,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与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学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业优先”的认知,减少情感危机对学业的冲击。
学生工作需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防,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联动,通过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学业进展和行为表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