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作者

靳伟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朱集乡政府 河南省周口市 466724

引言

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种植人员要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持续对原有的种植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当地种植条件选择最适合种植的品种并不断对玉米品种进行改良。也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进行防控,在提高病虫害防控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同时,也要改善环境及土壤污染问题,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

1.1 科学选种

在应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时,品种选择是核心环节,其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对此,种植人员应严格按照地方气候特点、土壤环境等影响因素做好对玉米品种的综合考虑,确保其具备优良适应性和病虫害抵抗能力。此外,开展农业种植时,综合考虑实施农作物轮作的重要作用,尽量选取和前茬作物兼容以及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品种,以此为保证玉米种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选种阶段,应综合考虑种子成熟期、生长周期,避免收获期遭遇极端天气。

1.2 选地、整地

1)选地。 ① 土壤肥力。玉米宜种植在土层深厚、肥力充足的土壤中,以满足其对营养的需求并提高产量。土壤 pH 值以 6.5~7.0 为宜,若酸碱度失衡,很可能诱发各种病虫害。 ② 土壤质地。玉米种植最适宜的土壤质地为疏松、绵软且通透性与排水性良好的类型,如沙壤土。此类土壤能有效促进玉米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③ 地势、排水。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条件好的土壤,避免后续积水。2)整地。 ① 深耕。在种植玉米前深耕,深度宜为 20~30cm ,以促进根系下扎。具体深度需根据土壤质地和肥力调整:若质地轻、肥力低,可适当加深。 ② 耙地、平整。深耕后需耙地并精细整地,以确保播种均匀,为玉米植株整齐生长奠定基础。在雨水较多地区,宜采用起垄种植方式。

1.3 播种

合理的播种时期和播种方式是保证种子发芽、整齐度和抗逆能力的关键。春播以地温 10~12C 为宜。夏播在夏雨来临之前进行。在播种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土壤湿度,土壤太湿或者太干都会对出苗产生不利影响。播种方式有机械和人工 2 种。机械播种具有高效、优质、适合大面积生产的优点。机械播种时,应注意调整好行距、株距、深度,保证播种均匀。人工播种适用于小范围种植区域,或者在机器不能到达的地方进行作业,但是人工作业效率较低,而且不能很好地确保种子品质。要按一定的行距、株距放置种子 2~3 粒/穴,将深度控制在 3~5cm 。此外,在播种过程中要注意肥料和种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防止烧苗,保证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

1.4 合理密植

种植人员要根据气候变化合理确定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早熟品种的生长周期短,光合作用效率高,要尽量提前播种。晚熟品种的生长周期长,光合效率低,可以适当晚播。另外,播种时间也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进行区分,如果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可以适当早播;如果土壤干旱、贫瘠,可以适当晚播。播种时要根据土壤质量、玉米品种的特性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玉米对于土壤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保证种植地块的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且周边有便利的灌溉、排水条件,一般每公顷的播种量应控制在 5 万株左右,种植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种植密度进行调整。要保证每一棵玉米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照,并满足玉米的养分需求。目前常用的播种方式主要是宽窄行播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如果种植密度不合理,那么玉米植株之间就会争夺养分与光照,会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要注意不能连作,要利用轮作的方式减少田间的病菌与虫卵,降低病虫害的危害性,提高玉米的品质。

1.5 后期管理

玉米种植活动的后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田间管理、施肥与灌溉管理,应加强对玉米生长情况的有效管控,并做好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综合利用,借此实现对玉米病虫害问题影响的控制。田间管理时,需要种植人员定期做好对玉米种植区域的巡检、观察,保证在玉米出苗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部分位置存在大面积少苗或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则需要及时采取补苗、调整位置等方式,做好对田间管理工作落实效果的保障,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合理性。在玉米出苗后,其生长速度会显著提升,种植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巡检、观察工作的频率,保证能够准确把握玉米的最佳追肥期,借此做好对玉米营养支持的有效保障,促进玉米生长状态的合理优化。此外,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还应做好松土、除草等工作,通过疏松土壤的方式改善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并在除草工作的支持下,避免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因为杂草争肥生长状态受到影响的情况。施肥与灌溉管理是保证玉米生长营养支持和水源供应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落实过程中,需要根据田间管理环节对玉米生长情况的评估来合理选择肥料,保证在肥料的支持下,进一步优化玉米的生长状态,确保在玉米生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凭借稳定的营养支持,做好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保障。虽然玉米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但是在当前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下,适当的水资源补充能够有效改善玉米的生长状态,以免因水资源不足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受损。玉米常用的肥料为磷肥和钾肥,需根据玉米种植区域的地质情况调整肥料配比,以确保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玉米生长,达到个头大、穗多的效果。在灌溉方式上,抽水灌溉可以及时调整水流,保证灌溉均匀、充分,有效满足玉米生长过程对水资源的需求。

2 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2.1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耕作制度的优化,使病虫害发生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农业防治中,合理的耕作制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采用传统的深耕、旋耕等耕作方式,对病虫的生长环境能起到有效的干扰和破坏作用。通过翻土,使土壤中的病原体、虫卵数量明显减少,从而使病虫害的初发基数得以降低。这种物理干预手段,既可抑制病虫危害的滋生,又可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保水和供氧能力,使作物生长条件得到改善。在农业防治中,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枯枝落叶、杂草等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2 绿色防控技术

首先,针对玉米的种植技术,建议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合理轮作和间作也能有效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其繁殖和扩散,例如与豆科作物、大豆或花生等间作或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虫害残体,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有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

结语

未来,应继续深入探究高产玉米种植新技术、新方法,并将病虫害防治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以达到更理想的玉米种植成效,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助力。综合实施这些管理措施,不仅能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能为其他作物的种植提供宝贵的经验。通过不断优化这些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效、更优质的种植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艳丽.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10):40-42,60.

[2]岑慈航,黎学旺.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研究[J].农家科技,2024(2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