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机械通气的肺部感染患者常规吸痰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菌阳性检出率研究
樊亮 李幸
保定市清苑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河北保定 071100; 保定市清苑区人民医院肿瘤科 河北保定 071100
引言:
机械通气在重症医学中应用广泛,但同时增加了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风险。如何在早期获得可靠的病原学依据,是指导抗感染治疗的关键环节。常规吸痰因操作简便被广泛使用,但易受口咽部菌群污染影响,阳性结果的临床价值常受质疑。相比之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可深入下呼吸道采样,更接近病变部位,因而在病原菌检出率和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探讨两种方法的差异,不仅有助于优化标本获取策略,还能为精准抗感染提供参考。
一、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机制与病原学诊断意义
机械通气在危重症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气管插管或切开后的人工气道打破了呼吸道原有的防御屏障。正常情况下,鼻咽部的滤过、纤毛摆动和黏液分泌能有效阻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然而在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道被动暴露,吸入气体缺乏加温湿化功能,纤毛运动受损,使得细菌更容易附着和定植于下呼吸道。同时,气管插管套囊上方常积聚分泌物,在反流或微误吸作用下进入肺泡,成为感染的重要途径。此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也会改变呼吸道微生态,增加耐药菌株的选择压力,从而导致复杂而严重的肺部感染。
在肺部感染的诊断中,明确病原学证据是制定精准治疗方案的关键。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改变和炎症指标虽可提示感染,但不能准确区分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类型,也难以判断耐药情况。因此,病原学诊断不仅能揭示感染的直接原因,还能帮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减少盲目使用和药物滥用。尤其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感染发生早、进展快,若不能及时明确致病菌,极易导致治疗延误和病情恶化,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由此可见,获取可靠的病原学标本在重症医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不同取材方法对病原菌检出的影响值得关注。常规吸痰由于操作简便、重复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床旁取材,但常混杂上呼吸道菌群,导致检出率和特异性不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则通过支气管镜深入下呼吸道直接采样,更贴近病变部位,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和病原学诊断的准确性。对比两种方法的差异,有助于认识机械通气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机制,并为后续治疗策略提供依据。因此,病原学检测在整个感染防控和精准治疗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是改善重症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
二、常规吸痰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在病原菌检出率上的差异分析
常规吸痰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病原学取材方式,因其操作简便、无需专门设备,能够在床旁反复实施而被临床广泛采用。然而,该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吸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过上呼吸道,其分泌物往往混杂口咽部及气管上段的定植菌群,容易造成样本污染。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部分检出菌并非真正的致病菌,而是条件致病菌或定植菌,从而影响病原学判断的准确性。尽管如此,常规吸痰仍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特别是在无法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中,可用于初步提示感染的可能病原,并指导经验性抗菌治疗。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取材方式则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直达下呼吸道病变区域,利用灌洗液冲刷肺泡并回收,所获得的标本与真实感染灶的吻合度更高。研究显示,BALF 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吸痰,尤其在多重耐药菌、真菌及非典型病原的检出方面优势显著。此外,该方法能减少口咽部菌群污染,从而提高特异性与临床可信度。由于灌洗液标本更能反映下呼吸道的实际感染情况,其检测结果在制定针对性抗感染方案时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复杂或危重感染病例中,BALF 提供的微生物学证据能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帮助优化抗菌药物的选择与剂量。
在对比两种方法时,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加以权衡。常规吸痰虽然在特异性和准确性上存在不足,但因取材快速、创伤小,对病情不稳定或不能耐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尤为适用。相反,BALF 操作相对复杂,对医护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且在重症低氧患者中可能存在风险,因此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实施。临床实践中,可以将常规吸痰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而在怀疑耐药菌或病情复杂难以明确时,采用 BALF 进行进一步取材,以获得更可靠的病原学结果。由此可见,两种方法各具优势与不足,合理选择并结合使用,才能在提高检出率的同时保障患者安全,为后续精准抗感染提供坚实基础。
三、优化取材方式对精准抗感染治疗与预后的临床价值
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肺部感染往往进展迅速且病原菌谱复杂,单纯依赖经验性抗菌方案容易出现覆盖不足或药物滥用的情况。因此,取材方式的优化对于精准抗感染至关重要。常规吸痰作为首选手段,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标本,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但其检出结果往往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相比之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能够更接近病变部位,提供高特异性的病原学证据,使治疗方案更加有针对性。两者的合理结合,不仅能够缩短诊断时间,还能提高治疗的准确度,从而改善患者整体管理质量。
精准抗感染的核心在于“对症下药”,而这依赖于高质量病原学证据的支持。优化取材方式能够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降低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率,进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早期明确致病菌并进行靶向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同时,合理利用吸痰与灌洗液的互补优势,可以更全面地覆盖可能的病原,尤其在疑难或混合感染病例中,能有效避免诊断遗漏,确保治疗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由此,优化取材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推动精准医疗理念在重症感染管理中落地的关键环节。
从预后角度来看,优化取材方式与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准确的病原学诊断能够减少无效或过度治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重症监护室住院天数,从而显著减轻医疗资源消耗和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早期精准治疗可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改善长期随访中的肺功能恢复和免疫状态。随着抗菌药物管理和耐药防控的需求不断增加,科学选择和优化标本获取方式已成为提高预后水平的战略性措施。综上所述,优化取材方式不仅直接决定抗感染治疗的成效,更在整体预后改善和重症医学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
结语: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是精准抗感染治疗的核心环节。常规吸痰具备简便易行的优势,适合快速初步筛查,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在阳性检出率和特异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通过合理选择并结合两种取材方式,能够在缩短诊断时间的同时,提高病原学证据的可靠性,从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优化标本获取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耐药风险,还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洪忠.支气管镜灌洗术治疗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效果[J].智慧健康,2025,11(10):74-77.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5.10.021.
[2]张群.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改善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作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5,9(04):52-54.
[3]黄渝茹,游通,王扬,等.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21(12):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