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联研究
曹艳萍
昆三中度假学校
一、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重要手段,其艺术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思维发展质量。当前部分小学科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设计浅层化、提问时机不当、反馈单一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联,探索科学的提问策略,对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艺术的核心解读
2.1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中,部分教师问题设计缺乏梯度,多以“是与否”的封闭式问题为主,如“植物的根是不是吸收水分的?”,仅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同时,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常在学生未充分观察思考时急于提问,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思路。此外,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多为“很好”“不错”等笼统评价,缺乏针对性指导与追问,无法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制约探究与创新能力提升。
2.2 课堂提问艺术的核心价值
课堂提问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科学的问题设计与实施,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深刻性。小学科学课堂中,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如“沉浮与什么有关”教学中,提出“同样大小的铁块和木块,为何铁块沉而木块浮”的开放性问题,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假设与验证。同时,优质提问能搭建思维阶梯,帮助学生从具体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逐步形成逻辑推理能力,还能营造民主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2.3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需遵循科学性、启发性、层次性与互动性原则。科学性要求问题符合科学概念,避免“水烧开的白气是水蒸气”这类错误;启发性强调问题激发思考欲望,如“没有阳光,植物会怎样生存”引导突破固有认知;层次性需按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递进问题链;互动性则通过追问、转问,鼓励学生相互补充、质疑,形成思维碰撞,如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其他同学有不同观点吗”。
三、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联路径
3.1 设计梯度化问题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梯度化问题链能引导学生构建逻辑思维框架,教师可按“感知—理解—应用—创新”认知层次设计问题。在“种子的萌发”教学中,先问“种子萌发需哪些外部条件”(感知),再探“为何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理解),接着引导“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影响”(应用),最后追问“太空环境中种子萌发有何不同”(创新)。这种设计让学生学会分析推理,逐步形成严谨逻辑思维,理解科学探究的逻辑流程。
3.2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元思考空间,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在“光的反射”教学中,创设“如何用镜子照亮黑暗房间角落”的情境,学生需结合反射原理设计方案,可能提出“调整镜子角度”“多面镜子反射”等思路。教师不急于否定独特想法,而是引导实践验证。这种提问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思考,有效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3.3 运用探究性提问策略,提升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探究性提问策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进而提升探究思维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子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蚯蚓的生活环境”教学中,核心问题为“蚯蚓适合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子问题包括“蚯蚓在潮湿和干燥的土壤中哪个更活跃?”“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有影响吗?”“蚯蚓喜欢吃什么食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组观察、实验与记录,在收集数据后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的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等提问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其掌握观察、实验、分析等探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
四、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艺术的优化策略
4.1 强化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趣味性
优化课堂提问艺术,首先要强化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趣味性。针对性要求教师结合教学重难点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问题,避免偏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提问,如在“人体的消化系统”教学中,重点围绕“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路径”“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设计问题。趣味性则可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融入问题,如以“食物历险记”的故事导入,提出“食物进入口腔后会遇到哪些‘考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4.2 把握提问时机与节奏,提升思维引导有效性
提问时机与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思维引导的有效性。教师需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提问,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却无法解释时,及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学生看到“岩浆”喷出后,提问“为什么番茄酱会从橡皮泥的缝隙中喷出?这与真实火山喷发有什么相似之处?”。同时,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思考状态调整提问节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满堂问”导致学生思维疲劳,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4.3 优化提问反馈与追问,推动思维深度发展
优化提问反馈与追问是促进思维深度发展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不仅肯定正确观点,还要指出不足并引导完善,如“你观察到了种子萌发时根先长出,这个发现很准确,如果能说说根的生长方向就更完整了”。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追问,如学生回答“植物生长需要水”时,追问“如果浇水过多,植物为什么会枯萎?”,通过追问打破学生的表面认知,引导其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推动思维从浅层向深层递进。
五、结论
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紧密关联,优质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与探究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仍存在问题设计不合理、时机把握不准等问题,需通过设计梯度化问题链、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运用探究性提问策略等路径,结合强化问题针对性与趣味性、把握提问时机节奏、优化反馈与追问等优化策略,提升课堂提问质量。未来,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探索提问艺术,将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深度融合,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科学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助力学生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奇蔚.基于问题链的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24.
[2]盛玲珏.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与启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平台小学科学课例观察[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3,(08):60-63.
[3]刘永霞.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