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政策下短期支教打造第二课堂对外来务工子女影响的调查研究

作者

史子怡 洪毅哲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宁波 315175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2021 年 7 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法定职责,并通过压缩校外学科培训总量、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试图重构基础教育生态。然而,对于外来务工家庭而言,校外培训的急剧收缩并未自动转化为校内服务的同幅提升,反而在寒暑假期间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缺口。横峰街道位于温岭市西北部,是浙江省著名的制鞋产业集群所在地,现有常住人口 12.4 万,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 6.8 万,占常住人口的 55%;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 4200 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71%o 暑期来临后,外来务工家长普遍面临“看护真空”与“学习空档”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家长工作时间刚性,难以提供全天候看护;另一方面,学校寒暑假课后服务暂停,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子女处于“无人看管、无事可做、无学可上”的状态。为回应这一治理难题,2025 年 7 月,横峰街道联合”守护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短期支教形式开设为期两周的“候鸟班”,为 100 名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免费第二课堂。本文以该项目为个案,探讨短期支教如何在横峰街道完成治理嵌入、其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多维影响以及项目运行的关键张力。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国外关于短期支教的研究多聚焦于“志愿失灵”与教育公平的结构性张力。Cremin(2018)指出,短期志愿教学的临时性与在地教育需求的持续性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容易导致“教育旅游”现象的出现。国内研究则更多关注“双减”背景下支教的功能替代与路径优化。吴春金(2023)认为,短期支教需完成从“人力补充”到“制度嵌入”的转换,但现有成果多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缺乏对“政策—组织—个体”互动机制的动态阐释。本文整合资源依赖理论与教育治理视角,构建“制度嵌入—组织协同—主体体验”三维分析框架,用以阐释短期支教在第二课堂中的运行逻辑及其对外来务工子女发展的影响路径。

三、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嵌入式个案研究取向,以横峰街道 2025 年暑期“候鸟班”为研究场域。研究者以“随行督导”身份进入现场,资料收集时间为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其中课程实施两周(7 月 8 日至 7 月 19日),前后各延伸观察一周。数据来源包括:(1)参与式观察:研究者每日随班记录,形成课堂记录笔记;(2)半结构式访谈:学生 20人次、家长 10 人次、实践团成员 12 人次、街道及学校管理者 5 人次;(3)文本资料:项目方案、课程教案、学生作品、家长微信群记录等。数据分析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并通过三角验证与成员检核提升信度。

四、治理嵌入:三级协同机制

4.1 街道统筹:行政资源的快速集结

横峰街道办事处将“候鸟班”纳入“民生微实事”清单,拨付专项经费 2 万元,用于教学耗材、志愿者保险与午餐补贴;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提高项目可见度与合法性。街道党工委委员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候鸟班不仅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更是横峰街道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

4.2 学校承接:教育空间的制度嵌入

横峰小学提供两间空调教室与一间多功能活动室,由分管副校长担任项目主任,负责课程统筹与安全管理;班主任团队负责日常纪律与家校沟通。校方将原“暑期托管班”升级为“候鸟班”,课程模块包括“学科补弱”“兴趣拓展”“城市融入”,每日四课时,上午以学科补弱为主,下午为兴趣社团与亲子活动。

4.3 志愿协同:专业力量的临时补充

“守护行动”实践团由 20 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深入实地支教。课程设计遵循“任务单+小组合作”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与同伴互评;志愿者每日撰写教学日志,项目结束后提交课程总结,形成持续改进的反馈闭环。

五、课程实践与主体体验

5.1 学习惯习的重塑

学科补弱课采用“任务单 +, 小组合作”模式,教师 15 分钟内发布分层任务,学生组内互评后当堂展示。观察显示,作业完成率由首日64%升至项目结束时的 83% ,课堂举手频次显著增加。访谈中,五年级学生表示:“以前暑假作业拖到最后一天,现在每天先写完,老师还会发小星星。”家长认可作业提速,但对知识系统性提升持保留态度。

5.2 情感归属的生成

每日课前“心情签到”与课后“一对一倾听角”成为学生表达情绪的重要渠道。田野笔记显示,倾听角被学生高频使用,20 名受访学生中 17 人提到“喜欢被大学生姐姐表扬”。项目结束一周后,仍有学生在微信群主动分享假期日记,表明情感联结具备延续性。

5.3 文化认同的启蒙

“城市寻宝”亲子任务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绘制社区地图并录制讲解视频。10 名受访家长表示,这是首次与孩子合作完成社区探索,“以前下班就把手机给他,现在一起出门找标志物,才发现他比我想的能干”。该任务促进了亲子互动,也帮助外来务工子女重新认知所处社区,初步形成“我属于这里”的地方认同。

六、运行张力与深层困境

6.1 课程纵向衔接不足

两周的密集教学以“学科补弱+兴趣拓展”为主线,任务单与小组合作模式在激发学生即时参与度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缺乏与学期课程的纵向衔接机制,志愿者离校后,学校教师难以复制相同的教学节奏与方法,导致学生在暑期结束后的第三周即出现学习惯习的回弹。

6.2 师资持续性匮乏

实践团采用整批轮换方式,下一批志愿者需重新熟悉学生,磨合成本较高。校方希望高校提供“学期驻校”机制,但受学分制度与实习安排限制,短期内难以落地。

6.3 评价机制缺位

现行评估指标仅限于“到岗率、零事故、家长满意度”三项,缺乏对学生学业、心理与社会融入的量化追踪,导致项目改进缺乏数据支撑。此外,家长对“提质”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志愿者专业能力之间的落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目的社会合法性。这些张力共同构成了“候鸟班”由“应急补位”走向“常态治理”的深层障碍。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认为“候鸟班”作为“双减”背景下随迁子女课后服务的一种创新实践,在短期内实现了资源动员、合法性建构与主体增益的三重目标,但其“应急补位”属性决定了效果的阶段性。若要突破当前的运行张力并实现制度化,必须从以下四个维度着手。

第一,街道统筹层面,应将“候鸟班”纳入课后服务政府采购目录,建立“学期+假期”双周期招标机制,确保课程与经费的连续性;第二,课程统整层面,由高校与街道教研部门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包,明确知识梯度、能力目标与评价标准,降低师资更迭带来的衔接成本;第三,在地深耕层面,探索“高校学期驻校”制度,通过学分置换、实习认定等方式延长志愿者服务周期,减少轮换频率,提升教学稳定性;第四,家长赋能层面,依托企业工会与社区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志愿服务培训,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只有通过行政、学校、高校与社区的协同创新,才能将短期支教的“候鸟效应”转化为随迁子女课后服务的“留鸟机制”,真正实现“双减”政策所指向的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 2021.

[2]李春玲.“双减”政策与社会分层:教育公平再审视[J]. 社会学研究, 2022(3): 1-19.

[3]吴春金.短期支教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23(10): 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