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盾构机长寿命运行的维护保养体系与管理优化

作者

田晓瑞

中铁三局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引言:

盾构机作为隧道工程施工的关键装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与施工安全。随着项目规模扩大与工况复杂化,对盾构机长寿命、高效率运行提出更高要求。构建科学高效的维护保养体系,应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已成为保障盾构机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的核心途径,为隧道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盾构机长寿命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盾构机作为大型复杂的隧道掘进装备,其长寿命运行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连续性和经济性。影响盾构机寿命的因素涉及结构设计、制造质量、工况条件以及操作维护等多个方面。设备本体的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是决定其使用寿命的基础。高强度材料的选用、关键部件如刀盘、主轴承、推进系统的设计优化,能够有效提升盾构机整体耐久性。盾构机制造过程中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也至关重要,任何微小的制造缺陷都有可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引发设备疲劳损伤,缩短其使用寿命。从源头上保障盾构机的设计合理性和制造工艺水平,是实现长寿命运行的重要前提。

运行环境与工况条件是影响盾构机寿命的又一关键因素。不同地质条件对盾构机的磨损与冲击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富水砂卵石地层或硬岩地层施工时,刀具、刀盘和密封系统承受的磨损和冲击明显加剧,导致部件更易产生疲劳损坏。地下水腐蚀性成分、土壤颗粒对密封件的侵蚀,也会加速主轴承等关键部件的磨损失效。深入分析施工环境,合理配置刀具和掘进参数,采取相应的防护与应对措施,是延长盾构机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时监测地质信息与工况变化,动态调整掘进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异常磨损风险。

盾构机的操作水平与维护保养管理直接影响其长寿命运行。操作人员的技能与经验决定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规范操作可减少设备的非正常负荷和应力集中,降低故障率。同时,科学的维护保养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故障,延缓设备的性能退化。特别是基于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的引入,通过对关键部件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前预判故障风险,实现精准检修与主动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此外,规范化的备件管理和检修流程、合理的润滑与清洗制度、标准化的设备巡检体系,也是保障盾构机持续高效运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

二、维护保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策略

盾构机维护保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制定系统化、科学化的保养标准。首先,建立基于设备运行状态的分级保养机制,明确日常巡检、定期保养与大修的时间节点和作业内容。日常巡检主要关注刀盘、主轴承、密封系统、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状态,通过视觉检查、温度监测、振动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定期保养则结合设备使用时长与掘进里程,对刀具更换、主轴承润滑、滤清器清洗以及液压系统的油品更换等工作进行系统性安排,确保设备在关键节点前维持最佳性能。大修则需要结合设备综合状态评估结果,对整机结构、动力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进行全面检修和必要的部件更换,从根本上延长设备整体寿命。

在维护保养体系优化方面,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提升管理效率和保障设备可靠性的关键。通过引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实现对盾构机关键系统与部件的动态监测和健康状态评估。依托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对主轴承温度、推进油缸压力、刀盘扭矩等关键运行参数实时采集,并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模型,准确预测设备故障趋势。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按需维护”,避免不必要的维修操作和成本浪费,还能在潜在故障演化为严重问题之前采取有效措施。此外,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盾构机的虚拟模型,实现运行状态的可视化展示和维护策略仿真,为设备的精准保养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提升维护效率与可靠性。

完善的维护保养管理还需建立规范的运维流程和备件管理机制。制定详尽的操作规程与检修标准,对操作人员和维修团队开展系统化培训,提高其故障判断和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和设备运行日志,实现维护记录、检修数据的全面留存与动态更新,为后续状态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数据基础。备件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备件采购、库存、调配与使用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关键零部件在设备需要时能够及时供应,避免因备件短缺导致的检修延误。

三、盾构机运维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提升路径

盾构机运维管理的智能化建设是实现设备长寿命运行和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路径之一。通过融合物联网技术、传感器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建立盾构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体系。关键部件如主轴承、推进系统、刀盘及其刀具、泥浆系统等通过布设多维度传感器,采集温度、压力、振动、转速等核心参数,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的全面掌控。依托边缘计算和云端数据平台,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远程诊断,有效提升盾构机的运行透明度和决策效率。监测系统不仅具备异常报警功能,还能够根据设定阈值主动推送维护建议,提前规避重大故障风险,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为盾构机高效、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技术保障。

在智能化基础上,运维管理的精细化手段不断完善。通过引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系统,对盾构机进行生命周期内的状态评估和寿命预测,推动从“事后维修”向“预防性维护”再向“预测性维护”升级。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对设备运行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形成精准的故障预测模型,实现对刀盘磨损、主轴承疲劳、液压系统泄漏等关键故障的提前识别和动态预警。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盾构机虚拟模型,对运行过程和维护策略进行仿真验证,优化掘进参数与运维方案,进一步提高设备维护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智能维护系统结合现场作业反馈,不断优化维护流程,实现盾构机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智能化与精细化的提升还依赖于运维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与专业团队的能力提升。完善标准化作业流程,明确各环节职责与操作规范,保障运维工作流程清晰、执行高效。建立多维度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将设备运行状态、维护质量、故障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促进团队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同步提升。通过云平台实现运维信息共享,提升多项目、多设备的集中管理能力,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和知识库,推进盾构机运维管理由单机管理向集群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结语:

盾构机长寿命运行依赖于科学完善的维护保养体系与智能化、精细化的运维管理。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设备状态的动态监测与故障预测,优化维护流程和管理机制,不仅提升了盾构机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有效降低运维成本。系统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将为盾构施工的高效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国伟.影响隔膜压缩机长周期运行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机电信息,2022(17):61-64.DOI:10.1951 4/j.cnki.cn32-1628/tm.2022.17.016.

[2]张荣德,刘风云.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长寿命研究及应用[J].山东冶金,2005(S1):88-89.DOI:10.16727/j.cnki.issn1004-4620.2005.s1.045.

[3]张荣德,刘风云.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长寿命研究及应用[A]. 山东金属学会.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山东金属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