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
于艳玲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两家子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 白城 131301
引言
当前,随着各项策略的有效实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有望取得更大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1],具有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作用。然而,当前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发展缓慢、大功率农机动力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
1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1.1 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化率等指标持续增长等方面。东北地区的农机装备水平一直是处于我国农机前列的,而且近几年还呈现出了结构性增长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拖拉机的发展非常快,以 2005年为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小型拖拉机的拥有数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到三倍,而且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地上升,再有就是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因为在整个农业机械领域,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业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农机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有效手段。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力度加大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主要体现在农业支出持续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持续增加、农机具补贴受益者持续增加等方面。尤其是东北地区,根据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去执行,一般的补贴额度在 30% 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机具的使用效率过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机具,像联合收割机这种回收期较长的农机具,购买者所承担的风险过大,这也是购买者不愿意去购买这些大型农机具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对这些大型的农机具进行农机补贴,不仅可以让大型农机具的使用量增加,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地调动购买者的积极性。
1.3 东北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
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对险库的维修费用。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建设、农田排灌设备建设、排灌机具的维修改造、电灌站建设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加强水土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标准,要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东北三省要建立粮食生产、调出调入和贸易等方面信息的定期收集和制度,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情况,当年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农户种植意向和存粮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定向定点的调查。
2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2.1 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目前我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东北地区单位面积农业机械化动力为7.84 万kW/万 hm2 ,农业机械化动力比西南地区高3.12万 kW/万 hm2 。地形、经济水平及耕作条件等因素会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地处平原、丘陵地带,经济相对不发达;而西南地区大部分省份位于高原地带,经济条件相对更落后些。
2.2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发展缓慢
2012—2018 年,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下降,主要是因为 2018 年国家改变了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的衡量标准。农业机械配套比应为 1:3 ,美国等一些农业机械化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配套比达到 1:1.6[2] ,而我国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在 1:1.00 左右。这表明我国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尤其是东北地区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其发展。
2.3 大功率农机动力产品供给不足
农机的制造业在整个农机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有过曲折的过去,当时东北地区的农机具大部分都是由南方生产的,北方地区的农机具产品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少的,东北地区受到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得很多的企业没有办法去进行配套生产,再加上农机制造企业的独立作业,最终导致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破产倒闭。但是我国生产的大功率拖拉机和牵引车还不足以满足我国当前市场需求,相应产品性能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压力在200 MPa 以上的农用柴油发动机用高压共轨系统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3]。
3 东北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 因地制宜优化农机装备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应注意非均衡发展问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4]。一是加大研究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支持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推动适用不同地形、不同耕作环境的农业机械研发。二是加强合作。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农产品布局等情况,加强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研发适用于当地的农业机械,整体提高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和使用率。
3.2 加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推广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等问题,应注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推广。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和农业生产特点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和维护意识。其次,设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和推广站,展示先进的农业机械应用效果,引导农民了解和接受新技术,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最后,加强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团体之间的联系,邀请农机大户、社会服务组织等推广团体参与政府推广的先进农业机械项目。项目推广既能降低其使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经济风险,又能让其在各自社会系统中主动宣传先进农业机械。
3.3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使用信息反馈机制
许多农业设备可能在应用之前有优良的性能与质量,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其缺陷就会显现[5]。因此,形成一条研发、生产、使用、反馈的闭环链是农业机械升级、完善的有效助力。政府部门应完善反馈处理机制,加强对农业机械反馈信息处理的监管,使农机使用者愿意、高效地反馈农机使用信息,形成信息传播闭环,推动农业机械更新换代。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投入资金的增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我国仍存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部分农机具发展缓慢等问题。尤其是东北地区,只有加强农机具研发、加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机械使用信息反馈机制等,才能推动我国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宝筏.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2]胡新蕾.衡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20:[3]王锋德,李斯华,肖俊华.我国农机装备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机装备,2023(7):81-85.[4]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32(2):245-248.[5]陈青军.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