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术前焦虑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研究

作者

邹智勇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兴奋、躁动、定向障碍及不配合护理等,严重时可导致意外伤害、伤口裂开、出血等不良事件,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研究表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麻醉药物残留、疼痛、低氧血症、尿管刺激等,而术前心理状态尤其是焦虑情绪对躁动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1]。术前焦虑是患者对手术风险、疼痛、预后等的过度担忧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机体应激反应,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升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明确术前焦虑与苏醒期躁动的关联,并探讨有效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 120 例,根据术前 1d SAS 评分分为焦虑组(SAS≥50 分)和非焦虑组( SAS<50 分),每组 60 例。焦虑组中男 32 例,女 28 例;年龄 22-64 岁,平均( 43.5±9.2 )岁;非焦虑组中男 30 例,女 30 例;年龄 20-65 岁,平均( 42.8±8.7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丙泊酚 2mg/kg. 、芬太尼 3μg/kg 、顺式阿曲库铵 0.15mg/kg 静脉推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丙泊酚 4-6mg/Ω(kg/Ω⋅h) )、瑞芬太尼 0.1-0.2μg/ ( kg⋅min )持续泵注,根据术中情况调整剂量。术毕前 30min 给予帕瑞昔布钠 40mg 静脉注射镇痛。

非焦虑组:采用常规术前护理:术前 1d 进行常规健康宣教,介绍手术流程、麻醉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解答患者简单疑问;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

焦虑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干预措施:(1)心理干预:术前 1d由专职麻醉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采用倾听、共情等技巧了解患者焦虑原因(如对疼痛的恐惧、手术安全性担忧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成功案例分享增强患者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缓慢吸气 4s,屏息 2s,缓慢呼气 6s,重复 5-10 次)。(2)信息支持:采用图文结合、视频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手术全过程,重点说明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介绍术后镇痛方案,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3)环境干预:术前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病房,减少外界刺激;术前晚可遵医嘱给予右佐匹克隆 3mg 助眠。(4)家庭支持:鼓励家属术前陪伴,给予情感支持;指导家属术后苏醒期正确的安抚方式。

1.3 观察指标

(1)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程度:采用 Riker 镇静躁动评分量表评估,1-2 分为镇静过度,3 分为镇静满意,4 分为轻度躁动,5 分为中度躁动,6-7 分为重度躁动;评分≥4 分判定为躁动。(2)苏醒时间:从停药至呼之能应的时间。(3)拔管时间:从停药至气管导管拔除的时间。(4)术后 24h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 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 [n (%) )] 表示,用 χ2 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

焦虑组未实施干预前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 38.33% (23/60),显著高于非焦虑组的 11.67% (7/60);实施综合干预后,焦虑组躁动发生率降至13.33% ( 8/60 ),与非焦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躁动程度及恢复指标比较

干预前焦虑组 Riker 评分显著高于非焦虑组( P<0.05 );干预后焦虑组Riker 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P<0.05 ),且与非焦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术后 24h VAS 评分比较

非焦虑组术后 24h VAS 评分为(2.3±0.8)分,焦虑组干预前为(3.8±1.1)分,干预后为(2.5±0.7)分。干预前焦虑组 VAS 评分显著高于非焦虑组(P<0.05);干预后焦虑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与非焦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患者术后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焦虑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38.33% )显著高于非焦虑患者( 11.67% ),表明术前焦虑是苏醒期躁动的重要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术前焦虑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释放增加,使患者对疼痛、尿管刺激等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升高;同时,焦虑情绪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平衡,降低患者镇静阈值,增加苏醒期躁动风险[2-3]。

针对术前焦虑患者实施的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干预后躁动发生率降至 13.33% ,与非焦虑组无统计学差异。心理干预通过专业沟通和放松训练,可降低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焦虑情绪;信息支持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未知感和不确定性,从而减轻恐惧心理;环境干预和家庭支持则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术前状态和情感依托,有助于稳定情绪。本研究中焦虑组干预后 Riker 评分和 VAS 评分显著降低,进一步证实综合干预可通过改善心理状态和疼痛感受,降低躁动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两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综合干预不会延长患者麻醉苏醒时间,这与干预措施主要针对心理状态而非麻醉药物代谢有关。

综上所述,术前焦虑是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前焦虑程度,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惠.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4(2):0187-0190.

[2]张红妍,支慧,孟令娟.术前体验式护理联合麻醉苏醒护理对HoLEP 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4):35-38.

[3]吴志娟,吴艳红,王会瑟.麻醉前焦虑状态对全麻下胃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8):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