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李灿
重庆市合川中学 40152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时政资源作为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时政资源有效整合并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能够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资源整合与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回应学生认知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参与生活,而时政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动态与热点问题。当前,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但易受碎片化信息影响。通过整合时政资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结合,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选举实践结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气候治理结合,既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回应学生“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疑问,激发其学习内驱力。
(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其培养需要依托真实情境的实践与反思。时政资源作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能够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场景。在讲解“依法治国”时,引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网络暴力治理”等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在分析法律条文与现实矛盾的过程中,深化对法治原则的理解,并转化为自觉守法、用法护法的行动。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能够避免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化,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仅靠教材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时政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将国家政策、社会热点、文化传统等融入教学,形成“大思政课”格局。例如,通过分析“脱贫攻坚成就”“航天精神传承”等案例,学生既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此外,时政资源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动态更新教学内容,这倒逼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一家长可通过时政话题与孩子展开对话,社区可提供实践调研场所,共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资源整合与应用的路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时政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创新永无止境》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华为 5G技术领先全球”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华为公司在 5G 技术研发过程中克服的重重困难,以及 5G 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华为公司为什么能够在 5G 技术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种以时政热点为背景的情境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力量和重要性[2]。
(二)案例分析,突破重难点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运用时政资源进行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以“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例,教师可以引入“某国网络攻击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这一时政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一事件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网络攻击?”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能够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三)组织活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运用时政资源组织课堂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服务社会”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建校园公益社团”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讨论社团的名称、宗旨、活动内容等,并制定详细的社团章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如“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等,确定社团的活动方向。通过参与社团创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三、时政资源整合与应用的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时政资源整合应用后,教学效果有喜有忧。积极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显著提升,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对教材知识理解更深入,还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完“依法行使权利”,可结合业主维权案例准确分析行为合法性及正确行使权利方式,实现知识内化与灵活运用[3]。
然而,也存在需反思改进之处。时政资源筛选整合有时过于追求新鲜,忽略与教材关联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筛选时应紧扣教材。课堂活动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与时间安排,避免复杂耗时,同时加强引导,让学生有所得。教学评价上,当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过程表现与综合素质发展,未来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综合考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活动参与等因素,全面评价学习效果,推动教学不断优化。
结束语
时政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整合与应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改革举措。通过精准筛选时政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展案例分析和组织课堂活动等方式,能够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实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时政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时政资源必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福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时政资源的策略研究[J].教育进展,2025,15(5):4.DOI:10.12677/ae.2025.155889.
[2]杜锐.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3,9(9):100-103.
[3]杨云.时政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8):38-40.DOI:10.3969/j.issn.2096-224X.2023.0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