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数据背景下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问题探讨

作者

伍晓丽

甘孜州审计局 四川甘孜 62670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将乡村振兴确立为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缺乏高效的科学技术引进,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当前乡村治理能力的不足使得众多公共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资金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违纪违法行为。本文对乡村振兴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其背后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为完善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与大数据技术结合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大数据背景下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审计缺乏工作规范和工作方向

一是大数据审计工作缺乏全面规划。尽管国家层面已明确要求构建审计数据平台、推进大数据审计机制建设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暴露出大数据审计工作全面规划不足、缺乏指引的问题,该现状主要源于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层面缺乏有效支撑,致使审计实践面临多重障碍。据行业调研数据,全国仅有 23% 的省级审计机关制定了中长期数字化发展规划,且规划中所涉及具体的实施路径内容占比不足 40% 。二是大数据审计工作规范的缺乏。当前大数据的规章制度较为零散,大数据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引发数据安全风险。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大数据审计工作规范,以指导审计人员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专注于挖掘和解决更具个性化的审计问题。

(二) 数据采集过程中条件受限

一是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部分偏远地区不仅网络覆盖不足,还面临着数据传输速度缓慢的困境,直接导致采集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二是由于乡村地区的数据资源分散于多个部门和层级,并且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平台,数据整合难度大,使得数据采集工作难以高效进行。三是乡村地区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地域差异性分化较大,普遍存在数据记录不规范、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增加了数据清洗和验证的复杂性。四是政府数据开放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路径和方法缺乏明确的规划。尽管政府部门掌握着约80% 的社会数据信息,但由于各不同部门之间数据标准的不统一,这些资源难以实现有效共享,最终导致大数据技术在分析和处理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乡村振兴政策跟踪审计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点精准度有待提高

一是审计目标与大数据分析的匹配度不足,导致数据分析结果与审计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根据有关政策要求,审计监督需同步关注资金合规性、政策效益性及风险防控性等多重目标,但现有大数据分析模型仍以财务数据合规性审查为主,对产业联农带农效果、生态保护持续性等非结构化指标的监测覆盖率不足一半。二是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质量的不一致性,使得审计人员在数据筛选和验证过程中面临抉择,尤其注重同源异质或异源同质的数据间的逻辑冲突,审计人员还应当运用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决定是否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影响审计的工作量,进而影响得出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可比性和权威性。

三、大数据背景下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建议

(一)明确大数据审计引导方向与工作规范

一是确立大数据审计核心目标,提高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透明度、效率和效果。审计工作需聚焦于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资金流向、项目进度、政策效果等,审计人员需关注涉农资金流转轨迹、政策实地落实效益等,确保审计结果真实公允地反映政策实施情况。二是制定大数据审计的标准流程。 审计机关及相关部门需要明确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标准,提高计算机算法模型的合规审查频率,完善异常数据追根溯源验证流程,提高审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强大数据审计的技术支持。需重点推进三大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跨部门区域获取乡村振兴实时数据与风险预警。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开发适用于乡村振兴治理场景的专用分析工具。

(二)拓展数据资源采集的广度深度

一是构架异构数据治理架构。在乡村振兴审计中,审计机关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遥感影像的元数据标注规范,统一时空基准,规范影像的获取时间、地理坐标系和分辨率等基础信息。二是持续改进数据应用的效能。审计机关及相关部门可以采用现有发展成熟的技术工具,积极探索多源数据融合、自然语言处理等分析技术,同时积极采纳区块链、云计算、网络爬虫等新兴技术,确保对结构化数据进行深入且准确的分析。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结构化数据,拓展数据生态应用场景。审计机关和相关部门在开展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北斗定位获取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图像、相关文本及视频,汇集来自多样渠道和形式的数据,构建综合性数据网络,为审计工作提供全方位视角。

(三)找准审计与大数据技术结合的重点方向

在执行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时,面对复杂多样、多元化的审计内容,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选择与之适配的智能化大数据技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高效性。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专项审计工作为例,当需要系统评估“是否建设、建设质量及使用效率”、检查高标准农田是否存在重复建设、管护不足、闲置荒废或违规用于非粮食生产及非农业用途等问题,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需求,无法突破技术方面的局限性。而此时,引入大数据审计,则能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多元数据交叉对比,精确识别潜在问题区域,为审计工作指明关键方向并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大数据环境,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实践相结合,可以显著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能够生成更为精准的审计报告,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秦荣生.我国国家审计的新要求与新发展[J]. 财会月刊,2019(01):3-6.

[2] 赵保林. “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组.乡村振兴审计的意义、重点和举措[J].审计研究,2021(03):3-10.

[3]谢丽.大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赋能企业财务报告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24,(23):138-141+154.

作者简介:伍晓丽(1992 年 10 月 2 日),女,汉族,四川巴塘,本科职称:中级审计师八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