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作者

泽仁旺姆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1.引言

脑梗死作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存活患者中约 60%-75% 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研究显示,心理应激可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神经功能恢复,形成“心理-生理”恶性循环。传统护理模式多聚焦于生理指标监测,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干预,导致 30% 以上患者存在持续性睡眠障碍及康复依从性下降。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通过知识赋能与情绪调节的双重干预,被证实可打破这一循环。本研究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 92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6 例。对照组中,男性 26 例,女性20 例;年龄范围 62-83 岁,平均( 70.8±6.5 )岁;观察组中,男性 24 例,女性 22 例;年龄范围 60-85 岁,平均( 71.2±6.8 )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基础生活护理及康复训练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宣教模式,每日 15 分钟,内容涵盖:

① 疾病知识,通过图解手册讲解脑梗死病因、治疗方案及预后; ② 用药指导,强调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的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监测; ③ 生活方式调整,制定低盐低脂饮食计划,指导每日 30 分钟肢体功能锻炼。

(2)心理护理。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与放松训练。 ① 情绪评估,每周使用 HAMA/HAMD 量表动态评估心理状态; ② 认知干预,针对“疾病无法治愈”等错误认知,通过成功案例分享纠正认知偏差; ③ 放松训练,每日 2 次,每次 15 分钟,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及正念呼吸练习。

2.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采用 HAMA 量表(总分 ≥14 分为焦虑状态)和 HAMD量表(总分≥8 分为抑郁状态)评估,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2)生活质量。采用 QOL 量表评估,包括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 5 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 4 周后进行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分析数据。

3.结果

3.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 HAMA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 4 周后,对照组 HAMA 评分、HAMD 评分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表 1)。

表 1 两组干预前后 HAMA/HAMD 评分比较(分, x-±s )

3.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 QO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 4 周后,观察组 QOL 评分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表 2)。

表 2 两组干预前后 QOL 评分比较(分, x-±s )

4.讨论

4.1 联合干预对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 HAMA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 38.7% ,HAMD评分降低 41.2% ,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其机制包括:健康教育通过知识赋能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研究指出,系统健康教育可使患者焦虑发生率降低 35% ;心理护理通过 CBT 纠正认知偏差,降低负性自动思维频率,结合放松训练可降低皮质醇水平 20%-30% ,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4.2 联合干预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观察组干预后 QOL 评分较对照组提高 29.5% ,其中情绪功能维度改善最显著。心理护理通过情绪调节改善患者社会交往意愿,研究显示,联合干预可使患者社交活动参与率提升;健康教育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5.结论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通过知识赋能与情绪调节的双重作用,可显著改善脑梗死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该模式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常苗苗.赋能心理护理联合健康信念教育干预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5(2):180-183.

[2] 刘燕,生常青,刘丽娜,张瑞敏,谭颜华,王静.赋能心理护理联合健康 信 念 教 育 干 预 对 重 症 脑 梗 死 患 者 的 影 响 [J]. 齐 鲁 护 理 杂志,2024,30(15):141-144.

[3] 彭光悦,施洪超.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江苏卫生保健,2024,26(3):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