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启蒙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宁小慧

定州市李亲顾镇中心幼儿园油味分园 073000

引言

当下社会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数学属于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启蒙教育极为关键。传统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常常偏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幼儿的兴趣与主动性,造成教学成果欠佳,游戏化教学是种创新的教学办法。把游戏要素加入到数学启蒙教育当中,目的在于通过有趣味的学习途径,唤起幼儿的学习热忱,改善学习成果。

1 游戏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适应性原则

游戏化教学的适应性原则,就是让游戏的设计能够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产生精准的对接。幼儿的思维处在前运算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没有直接的理解能力,这就意味着游戏内容必须要借助具象的操作,鲜明的情景来进行承载,像是用积木堆叠来理解“多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分配物品感受“等分”。游戏的难度要呈现出梯度的递进,不能因为过于简单就丧失了吸引力,也不能因为难度过大而产生了挫败感,要像藤蔓攀爬一样契合着幼儿的能力生长节拍,适应性还体现在包容个体差异方面。同一个游戏应当保留不同参与的方式,让动作发展较快的幼儿用肢体去操作探究,语言表达较强的幼儿用描述去分享收获,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支点。

1.2 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游戏化教学保持活力的必要条件,它包含了幼儿与材料、同伴、教师之间的各种对话。幼儿与游戏材料的互动应该充满着探索的空间,如提供大小不同的容器让幼儿玩水,在玩的过程中感知“容量”的不同,材料的开放性会带来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同伴之间的互动能将数学学习由个体的经验上升为共同的认知,如在“买卖游戏”中,幼儿通过讨价还价理解“数量交换”,在争论“谁的积木更高”中学会比较高矮。而教师的互动,则是隐形的引导,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提问推动思考,当幼儿对“图形配对”感到疑惑时,轻声问道“你看它们的边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互动,既保护了游戏的自主,又让数学认知在点拨中发芽,把互动当作连接游戏快乐与数学思考的纽带。

2 幼儿园数学启蒙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2.1 游戏化教学资源的适配性选择

游戏化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形成“生活素材 + 专业教具 .+ 自然材料”的三维体系。生活素材是最鲜活的资源,进餐用的餐具可以玩“按数量分碗筷”,废旧的瓶罐可以玩“大小排序”,这些熟悉的物品能快速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专业教具的选择要重视操作性与探索性。不要选择功能单一的成品玩具,应多选可组合、可变形的材料,磁性拼图能自由拼搭图形,串珠套装能变化出无数种排列规律,教具的开放性决定了游戏的深度。自然材料里藏着许多数学密码,树枝有多长,石子有多少,树叶长得什么样,都可以成为数学游戏的素材,拿松果玩“数量配对”,拿花瓣比“多少”,这些取自自然界的资源,可以让幼儿在游戏里体会数学和世界之间的天然联系,把资源变成数学启蒙的无声教材。

2.2 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

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情境唤起—探索发现—经验内化”的逻辑线索。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如以“小熊的生日派对”为主题,把“点数蜡烛”“分蛋糕”“布置会场”等环节串联起来成为系列游戏,每个环节都藏着数学目标,但通过故事情节推进游戏发展。活动设计要给幼儿留下探索的空间,不预设唯一玩法,“图形变变变”游戏可以允许幼儿用图形拼出任何图案,让幼儿在拼搭过程中自主体验图形的组合与分解,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范例。游戏规则要简单灵活,可以随着幼儿的活动状态变化,比如“接力数数”游戏,可以由“数到 10”拓展到“数到 20”,由“一个一个数”变为“两个两个数”,让规则服务于数学认知的自然生长,让活动设计有趣有数。

2.3 实施游戏化教学活动

游戏化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需充当“游戏伙伴”和“隐形引导者”两重身份,在游戏开始之际,教师以形象的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参与兴趣,用神秘的语气说道:“今天积木王国要举办选美大赛,瞧瞧谁搭的塔又高又稳”,悬念调动起幼儿的探索欲望。游戏进程中,教师不忙于介入,而是细心观察幼儿的操作和互动,捕捉幼儿操作中的数学思维亮点,幼儿因“分不均糖果”而产生争执时,教师不立刻判定对错,而是引领他们思索“怎样分大家才高兴”,把矛盾变成认识“公平”的机会。幼儿碰上难题时,教师给予辅助材料或者发问来搭建支架,幼儿“测量桌子长度”时不知从何做起,教师可递上不同长度的纸条说“拿它们试试”,而不是教“用尺子量”。游戏结束之际,留出分享交流时间,让幼儿讲出自己的发现,“我发现圆形的积木会滚”,这样的表述可助于幼儿整理数学经验,让实施过程变成幼儿自主建构数学认知的旅程。

2.4 评价游戏化教学效果

游戏化教学效果评价要跳出“结果导向”,形成关注过程和差异的立体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单看幼儿对数学概念理解得怎么样,还要看幼儿在游戏里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等,比如看幼儿会不会主动去尝试不一样的分类办法,能不能在“积木不够”的时候跟同伴商量着分享。评价方式以自然观察为主,老师用照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记录游戏过程中的重要瞬间,像幼儿把物体长度比作“排排队”的创新做法,这种原始记录能够反映数学思维发展的路径。评价反馈要以鼓励、启发为主,不能是简单的“对”或“错”,而应具体地描述幼儿的进步。如“你今天分水果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 3 个,说明你记住数量了”,让评价成为激发幼儿数学兴趣的催化剂;评价结果要用于改进,思考哪些游戏环节最有利于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哪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让评价成为沟通游戏化教学实践与改进的桥梁。

结语

可以看出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启蒙中具有巨大的潜能与价值。运用适应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我们可以设计出适合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在游戏中也能促进幼儿与老师、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游戏材料等多种互动的发生,以此来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庭江.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价值和实施路径[J].数学教学通讯,2024(19):70-72.

[2]付宁宁.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