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阿伦特行动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

王嘉宝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阿伦特行动理论的思想语境与研究价值

汉娜·阿伦特作为 20 世纪重要政治哲学家,核心关切“人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持政治性存在”。其在《人的境况》中提出“劳动”(生物必然性循环)、“工作”(器物世界构建)与“行动”(公共领域通过言说实践展现独特性、开创新可能的政治活动)三分框架,既反思极权主义对个体主体性的压制,也批判现代社会“劳动动物化”——当人沦为“生产者”或“消费者”,公共领域萎缩与个体意义感丧失随之发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政治认同、价值共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本质是“塑造公共人”的实践。当前存在三重困境:教育重理论灌输与考核,忽视主体性与批判思维;内容抽象空洞,与公共生活脱节致“知行分裂”;场域局限于校园,缺乏真实公共联结,“公共责任”空洞。根源在于对“人的政治性存在”理解偏差——将个体视为“被塑造对象”而非“公共行动主体”。

阿伦特行动理论为破解困境提供资源:其对“行动”公共性、主体性、伦理性的阐释,直击思政教育核心矛盾——如何让个体在理解价值原则后主动参与公共生活并担责。梳理其理论要义并挖掘教育启示,可丰富思政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创新。

二、阿伦特行动理论的核心要义

阿伦特的行动理论以古希腊城邦理想为参照,直击现代社会生存困境,其核心可概括为四层要义:

(一)行动的前提:复数性与公共领域的不可缺席

阿伦特将“复数性”(plurality)视为行动根本前提——人并非抽象类属,而是以独一无二个体共同存在。这一特性包含双重意涵:个体因差异需通过公共领域相互显现(“无人能独自行动”),差异共存则要求公共领域保持开放,容纳观点碰撞。

公共领域(public realm)是行动的“显现空间”,为复数性个体提供相遇场域。古希腊城邦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oikos)界限清晰:前者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开放空间(公民以身份参与言说决策),后者是满足生存需求的“隐蔽空间”。阿伦特强调,公共领域的核心功能是“保存行动的记忆”——通过叙事将个体行动转化为共同历史,赋予短暂行动持久意义。现代社会危机正源于公共领域被“社会领域”侵蚀:公共事务沦为“管理问题”,言说异化为“宣传工具”,行动失去场域,个体政治性根基随之瓦解。

二)行动的特质:不可逆性、新生性与不可预测性与“劳动”的循环性、“工作”的目的性不同,行动具有鲜明特质:

不可逆性:行动一旦发生便无法撤回(“如风过留痕”),因其交互性会引发连锁反应,超出行动者控制。人类以“宽恕”应对此特性,通过承认局限修复关系、延续历史;新生性:行动本质是“开创”(initium),源于“诞生性”(natality)——出生本身是“开端”,蕴含打破既有秩序、开启新可能的潜能。此特质在历史中表现为“革命”“反抗”,在日常中体现为对不公的质疑、对共识的挑战;不可预测性:行动后果无法预先规划,因复数性个体的参与使轨迹充满变数。阿伦特批判现代社会对“可预测性”的过度追求(如技术理性的全面规划),认为这是对行动自由的压制;真正的行动必伴随风险,承担风险是个体勇气的体现。

(三)行动的保障:言说的力量与“显现”的真实性

阿伦特认为,行动与言说不可分割——“行动者同时是言说者”。言说的核心是“论证与说服”,而非“命令或操纵”。古希腊“逻各斯”(logos)不仅是“理性”载体,更是行动者揭示意图、争取理解的工具。有效言说需满足两点:一是“真实性”(基于事实),二是“公共性”(构建共识而非对立)。

言说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体“显现”(appearance)——通过表达独特观点、展现人格,在公共领域“被看见”“被记住”。此“显现”不同于私人领域的“表现”(依赖伪装或表演),而是基于对公共世界的真诚参与。现代社会“沉默的大多数”的出现,正因言说的公共性被消解:当人们丧失通过言说影响公共事务的信心,行动便退化为“行为”(behavior)——符合规则却缺乏创造的被动反应。

(四)行动的延伸:判断能力与历史意义的建构

行动的短暂性需“判断”(judgment)延续。阿伦特晚年研究康德哲学时,将“判断”视为连接私人体验与公共世界的桥梁。判断既非追求普遍性的逻辑推理,亦非局限于私人领域的主观偏好,而是“反思性判断”——通过“扩大的心智”(enlarged mentality),个体以“人类共同体”视角审视事物,形成“可共享的观点”。

三、阿伦特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阿伦特的行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思政教育不应是“价值的单向传递”,而应是“公共行动能力的培育”;其目标不是塑造“顺从的个体”,而是培养“能思考、会判断、敢行动”的公共人。具体启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回归公共性本质:构建对话式教育场域

阿伦特强调公共领域的核心地位,要求思政教育打破封闭性课堂,通过三重空间重构实现公共性回归:

课堂空间的对话化改造。将单向讲授转为师生对话,围绕“算法伦理”“生态正义”等议题组织辩论。教师从权威转向引导者,鼓励学生以复数性视角表达观点。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结合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公平”“和谐”的具体内涵,实现抽象价值与公共生活的联结。

校园空间的公共性激活。借鉴古希腊广场文化,设置开放讨论区与公共议题墙,支持学生自主发起社会调研。某高校“社区微治理”项目即为典型:学生调研发现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后,自发组织规范停放倡议,通过与商户、城管的协商实践公共责任,体现了阿伦特所言“行动源于个体主动联结”的理念。

虚拟空间的公共性引导。针对社交媒体碎片化问题,通过数字叙事工作坊培养学生理性表达能力。例如,分析“网络慈善造假”现象时,引导学生区分私人情绪宣泄与有效公共行动,践行阿伦特“言说需指向行动”的原则。

(二)培育判断能力:从知识接受到反思性思维阿伦特将判断视为抵抗“平庸之恶”的核心,思政教育需突破教条化倾向:

案例困境激活反思。选取伦理复杂案例(如疫情防控中的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避免善恶二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入“海外游子爱国表达是否受地域文化影响”议题,训练学生运用“扩大的心智”多维度分析,理解判断的想象力本质。

历史叙事训练辨析。通过历史事件重述活动,还原不同群体视角。例如,组织学生从工人、农民视角重述近现代史事件,体会多元叙事对单一叙事的解构作用,呼应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篡改历史的批判。

伦理困境强化责任。设置“企业员工是否举报产品隐患”等两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权衡后果。阿伦特指出,判断的勇气在于“敢于为选择负责”,而非追求绝对正确。

(三)强化行动伦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自觉阿伦特“行动—言说”一体化理念要求打破知行割裂:

开端性培育。鼓励学生发起微小行动,如校园浪费治理方案设计。某高校宿舍改造计划中,学生自主调研、协调分歧完成改造,践行了“改变始于勇敢开端”的行动哲学。

责任伦理建构。通过行动日志反思动机与后果。例如,环保实践中,学生不仅植树,更反思单一行动的局限性,升华为对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关切,体现“行动者须对自身行动负责”的伦理要求。

叙事传承引导。将实践转化为公共叙事,如支教团队通过纪录片揭示乡村教育困境,使个体行动进入公共记忆,印证阿伦特“个体行动构成共同世界”的观点。

(四)重塑教育目标:培养公共人的主体性阿伦特强调个体独特性与公共联结的平衡,需实现三重转变:

个性化成长。尊重学生差异,避免标准答案压制多元表达。例如,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引导学生结合地域背景探讨传统习俗传承,使自信建立于独特性认知之上。

主动建构。通过学生提案制度参与校园治理,将教育接受者转化为公共世界建构者。某高校学生提出教学管理建议并参与决策,呼应阿伦特“行动建构共同世界”的主张。

公共伦理转向。区分私人美德与公共责任,强调“对陌生人的关怀”。例如,社会公平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培养超越私人圈层的世界公民意识。

四、结论

阿伦特的行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洞见:思政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符合规范的个体”,而是培育“能在公共领域中思考、判断与行动的主体”。其核心要义——对复数性的尊重、对行动新生性的肯定、对判断能力的重视——直指当前思政教育的困境,为其创新指明了方向:通过构建公共化的教育场域,让价值原则在对话中鲜活;通过培养反思性判断能力,让个体在复杂情境中保持清醒;通过强化行动伦理,让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自觉;最终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主体培育”的范式转型。

在现代社会公共领域持续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这种转型不仅关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更关乎“公共人”的养成——正如阿伦特所言,“人类的未来依赖于每个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勇敢行动的能力”。思政教育作为培育这种能力的重要载体,其使命正在于:让每个受教育者既懂得“为何思考”,更敢于“如何行动”,最终成为共同世界的积极建构者。

参考文献:

[1]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M]. 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汉娜·阿伦特。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M]. 曹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汉娜·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M]. 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 菲利普·汉森。汉娜·阿伦特:政治、历史与公民身份 [M]. 刘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 陈伟。阿伦特的“行动”概念与公共哲学 [J]. 哲学研究,2008 (11):65-71.

[6]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 [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7] 高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 [J]. 教育研究,2015 (2):51-57.

作者简介:王嘉宝,女,1989 年生,助理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