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多感官融合识字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常雄雄

榆林市第五小学 719000

关键字:多感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模块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包括对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的理解。同时,《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模块中还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由此可见,认识了解并且正确书写汉字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而受到汉字本身性质的影响,这一过程的难度较大,教师在开展汉字教学时,需要运用多感官融合识字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感觉的协同合作,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一、视觉感官为主,强化字形认识

认识汉字的形状与写法是知识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关键。汉字虽然是表意文字,但它是由象形的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与象形文字具有密切联系,在现代的汉字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具备象形特征的汉字[1]。因此,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视觉感官为主,强化学生对字形的认识,为后续在汉字方面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汉字与图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意识中建立汉字与其所表达实物的形象联系。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第一单元的《口耳目手足》一课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并书写“口”“耳”“目”“手”“足”等字,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找出上述几个汉字所代表的实际物品的图片,先由学生观察图片和文字,提出“耳朵的图片和‘耳’字在外形上有哪些联系?”“嘴巴的图片和‘口’字有没有相像的地方?”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在图片与文字之间建立联系。随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播放实际物品转变成汉字的动态图片,也可以找到“耳”“目”“手”等汉字的甲骨文,展示由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转变过程,通过动态的视觉演示从视觉上对汉字进行解析和重构,并与其所代表的意义的实际物品建立联系,强化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认识。在视觉的主导下,学生可以了解多数简单汉字的字形,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了解字义,初步形成汉字认知体系。

二、听觉感官辅助,深化字音记忆

在汉字的教学当中,读音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系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能够清晰连贯地运用汉字,进行表达的关键[2]。受到汉字本身抽象性的影响,汉字读音的教学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结合汉字的字义,运用学生的听觉进行辅助,深化其对汉字读音的认知。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活动中,应当合理运用听觉器官的功能,从字音方面带领学生领会汉字所代表的意义。

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在围绕着其中第一单元的《姓氏歌》一课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陌生汉字的读音。例如,在《姓氏歌》中,学生需要认识“李”“张”“吴”等简单的汉字,同时也需要认读“钱”“郑”“诸葛”等难度较高的汉字,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汉语拼音,引导学生进行汉字识读,并且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强化其对这些汉字字音的记忆。在学生对本课的汉字读音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语音互动小游戏,先由学生动手制作《姓氏歌》一课的汉字小卡片,随后教师随机读出一个字的读音,学生在听到读音后需要举起对应的卡片。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样的游戏可以及时巩固学生的记忆,深化学生对于汉字字音的理解,另外,该游戏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以及识字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听觉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在字音方面提升对汉字的了解,扩展识字渠道,完善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

三、触觉协同动觉,优化识字体验

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当中,触觉与动觉是能够有效优化学生识字体验,提升识字效率的感官,通过接触和模仿,学生可以深化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增强汉字的书写能力。可见,触觉与动觉也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这两个感官的作用,通过游戏的方式利用触觉与动觉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3]。

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第二单元的《春夏秋冬》需要学生认识“吹”“落”“飞”等汉字,在围绕这一课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协同触觉与视觉的作用,通过模拟动作来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你演我猜”的小游戏,在多媒体或者黑板上展示某一汉字,将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其中一名学生正对着多媒体,依据教师展示出来的汉字进行表演,另一名同学则背对着多媒体,根据对面学生的表演猜教师所展示的汉字。例如,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汉字“飞”,表演的学生两臂展开,上下移动,负责猜字的学生依据对面学生的表演可以猜出教师展示的汉字为“飞”。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认知水平较低,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儿童,而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联合触觉和动觉,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也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符合其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方式。在触觉和动觉的联合作用下,学生可以在认识字形,了解字音的基础之上深化对汉字意义的理解,从而形成一套全面的汉字认识系统。

四、多个感官联动,提升识字能力

汉字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其在构造上就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方式,而仅凭单一感官的作用是无法做到真正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所以,教师在组织识字教学活动时,也不能依靠单一的带领学生学习汉字,而应当将多个感官结合起来,有效进行协调与搭配,以此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其中第二单元的《树之歌》一课需要学生能够认识并书写“杨”“枫”“柏”等汉字,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多个感官的刺激结合起来,设计出多个教学活动,在初识汉字,理解汉字,巩固练习等阶段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强化汉字认识训练。例如,在初识汉字阶段,教师可以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在反复阅读汉字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展示“木”字旁的汉字演变过程,在字音和字形上认识汉字。在理解汉字意义的阶段,教师可以将视觉和动觉联合起来,开展绘画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汉字的字形与字义进行联想和绘画,以直接经验的获取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意义。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将视觉、听觉与动觉联合起来,进行听写活动,考察学生对汉字字音与字形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细化听写活动的规则,要求学生写出汉字后再针对汉字组词,进一步考察其对字义的理解程度。在多个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和理解汉字,养成运用多感官融合识字法学习汉字的习惯,提升识字能力,推动综合能力发展。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观点,多感官融合识字法可以提升识字的效率与质量,优化小学识字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活动时,应当以视觉感官为主,以听觉、触觉以及动觉等感官为辅,强化字形认识,深化字音记忆,优化识字体验,提升识字能力,充分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为语言文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博文.浅析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25,(04):134-136.

[2]吕思佳.情境识字 事半功倍——探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5,(02):112-114.

[3]梁振福.趣味识字教学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4,(1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