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

作者

赵敏莉 陈琳玥

无锡市中医医院 214071

妇科盆腔手术因手术部位特殊、操作复杂,患者术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加之手术创伤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等因素,使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导致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影响术后恢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据研究表明,妇科盆腔手术后妇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状态,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保护患者的生存安全和加快患者恢复的过程,我们应在妇科盆腔手术过程中积极落实有效且充分的护理措施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但目前的治疗方式无较好的效果,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在本实课题中,针对妇科盆腔手术后的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效果较好。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挑选 2023 年 1 月 ~2024 年 1 月在我医院行妇科盆腔手术的 120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了观察组( n=60 )和对照组( n=60 )。两组患者年龄均在 25~65 岁之间,其中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5.2±5.6) 、 (44.8±5.3) 岁。观察组中,手术时间最短的是 45 分钟,最长的为 180分钟,平均时间为 (95.3±20.5) 分钟。

(二)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介绍有关于手术知识和相关事项,使患者了解将要发生什么事;在手术后对患者生理情况进行监测,教会患者卧床休息并帮助简单的运动量,如翻身活动或踝泵锻炼;定期检查患者的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和水

肿情况,配合医师使用抗凝药物。

(三)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中对临床 DVT 发生率、首日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 DVT 发生情况进行诊断,此项检查是由具有丰富超声检查经验的医生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的调查使用本院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在此表中,患者的满意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通过对以上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所调查总人数再乘以 100 即可。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 1.67%(6/361) ,对照组为 10.00%(6/60) ,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7 , P=0.047, )。

(二)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 (23.5±4.2)h ,住院时间 (7.2±1.5)d ,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 (36.8±5.6)h ,住院时间 (9.5±2.1)d ,提示后者比前者多花费一倍的时间进行下床等行动。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显示,前者较后者有明显减少,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1=14.236 、6.842,P 值均小于 0.05)。

(三)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 98.33%(59/60) ,包括极度满意 42 例,满意 17例,不满 1 例;对照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仅为 85.00%(51/60) ,包括极度满意 28例,满意 23 例,不满 9 例。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具有统计学差异 (χ2=7.059 , P<0.008) 。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三、结论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成因主要包括手术创伤、术后长时间卧床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对于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且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同时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上述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 P<0.05 )。这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在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中的显著成效。究其原因,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术前风险评估、健康教育与功能训练,提升了患者的预防意识与生理耐受能力;术中通过保暖措施、合理选点输液、按摩下肢等方法,降低了血栓形成的潜在因素;术后通过早期活动、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有效改善了下肢血液循环,降低了血液黏稠度,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综合护理干预重视患者个体差异,依据患者的血栓风险评分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进一步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该护理模式通过术前个性化健康宣教、术中体位优化管理、术后早期活动指导及气压治疗等多环节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同时,综合护理注重术后疼痛管理、饮食指导及心理疏导,可加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整体康复进程。临床实践表明,这种全方位护理模式能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因此,该护理方案值得在妇科临床广泛推广。未来,还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一步细化护理措施,引入智能化监测手段,持续优化护理流程,不断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优质的全程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亢婷婷,孙晶.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14):68-69.

[2]毕立亚.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2):166-167.

[3]林少梅,杨思光,姚数,等.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5,20(07):45-48.

作者简介:

赵敏莉 女 江苏无锡 汉族 1997.02.09 本科 护理学 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