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控路径探寻
刘越民
涿州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省保定市 072750
引言:牛毛滴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牛群繁殖性能和健康的寄生虫病,在全球养牛业中均有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养牛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牛群的饲养密度增大,疾病的传播风险也随之上升。尽管当前很多养殖区已经意识到牛毛滴虫病的危害,并采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但仍面临诊断技术不够精准高效、防治策略不够系统全面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牛毛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控,为养牛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 牛毛滴虫病的概述
牛毛滴虫病是由胎儿牛毛滴虫寄生于牛生殖系统而引发的寄生虫病,具有全球分布的特性。该病原体呈梨形、纺锤形、长卵圆形,长 9.25um 、宽 3.16um ,前端有 4 根鞭毛,3 根用于主动游动,1 根沿波动膜延伸至虫体后部,中央纵轴贯穿虫体。虫体可通过交配或污染的人工授精器械传播,在公牛包皮腔、阴茎黏膜、输精管,母牛阴道、子宫、妊娠胎儿的胎盘胎液中寄生。该病对牛群繁殖性能危害明显,母牛感染后出现阴道炎、子宫内膜炎,造成屡配不孕、妊娠早期流产、死胎、泌乳量下降等,公牛多呈隐性感染,但可长期带虫并成为传染源,严重时也会出现包皮炎伴脓性分泌物。虫体低温可存活,容易造成冬季传播。
2 牛毛滴虫病的诊断
2.1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方面先执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养殖户牛群配种情况,重点关注配种后 3~4 个月内母牛出现早期流产的情况,同时统计母牛不孕的发生比例。针对公牛,主要了解其生殖道炎症的发病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果牛群中存在频繁的早期流产、母牛不孕、公牛生殖道炎症集中出现的情况,需高度怀疑牛毛滴虫病。观察症状表现,检查母牛阴道分泌物,正常分泌物为少量透明黏液,感染后分泌物可增多、变浑浊,呈脓性或带有血丝。观察流产胎儿可见胎儿发育不良,有出血点或炎症表现[1]。对公牛主要检查包皮,如有肿胀、发红、疼痛,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可结合流行病学史作为牛毛滴虫病的重要临床线索,为后续实验室诊断提供依据。
2.2 实验室诊断
在实验室诊断中,可采集样本直接镜检,所有采集的样本置于离心管,以 1500-2000 转/分钟的速度离心 10~15 分钟,取沉淀物制成悬液,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如果看到呈梨形或纺锤形,有鞭毛运动,波动膜呈波浪式波动,纵轴末端有轴柱伸出体外的活动虫体,可初步判定为牛毛滴虫。培养鉴定中,将样本接种到葡萄糖马血清肉汤培养基内,置于 37∘C 恒温箱培养2~10 天。发现培养基变浑浊后取培养液镜检,如果观察到虫体增殖,即可确诊牛毛滴虫感染。还可采取分子生物学检测,提取样本中的 DNA,以特异性引物进行 PCR 扩增虫体的 ITS1 片段等特异性基因,借助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进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牛毛滴虫病的防控
3.1 检疫隔离
新牛只引进前要严格检测公牛精液和母牛生殖道分泌物,使用专业采精设备采集公牛精液,使用阴道窥器采集母牛生殖道分泌物样本,保证采集过程无菌性。将样本送到专业实验室,采用直接镜检、培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确认无牛毛滴虫虫体后方可引入。引入后将新牛单独隔离在特定区域观察 30 天,期间密切观察牛只的临床症状,如母牛是否有阴道分泌物异常、流产迹象等,公牛是否有生殖道炎症等,并定期进行实验室复检,确认无感染后再混入健康牛群。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有阳性牛,也要立即转移到专门的隔离舍,与健康牛舍保持足够距离。注意禁止阳性牛和健康牛混群饲养、配种,或共用饲养设备和用具等。
3.2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输精前,要将所有输精器械严格消毒。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清洗干净的器械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以 121∘C,103.4kPa 条件处理 15~ 30 分钟,彻底杀灭牛毛滴虫和其他病原微生物。还可使用 0.1% 升汞溶液浸泡消毒,将器械完全浸没在溶液中浸泡 30 分钟以上,浸泡后使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避免升汞残留刺激牛生殖道。器械消毒后用无菌容器保存,防止再次污染。推广使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冷冻精液制作时经过严格的检测处理,可有效杀灭牛毛滴虫活体。建立规范的冷冻精液质量检测体系,定期对精液进行抽检,保证其无虫体污染,同时精子活力符合标准,从源头上切断牛毛滴虫通过精液传播的途径。
3.3 环境管理
日常安排专人每日定时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将其集中运送到指定地点无害化处理,避免粪便堆积滋生虫体。清理完粪便后,用 2% 火碱溶液对牛舍地面、墙壁、饲槽等进行全面喷洒消毒。火碱溶液具有较强的杀菌杀虫作用,能有效杀灭牛毛滴虫及其虫卵。喷洒时要注意均匀覆盖各个角落,确保消毒效果。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在配种季节要强化管理,这一时期牛只接触相对频繁,感染风险也会增加。需要增加消毒频次,每隔 2~3 天进行 1 次全面消毒[2]。牛舍内的垫草要日产日清,防止垫草成为虫体藏匿和繁殖的场所。新更换的垫草应保证干燥清洁,为牛只提供舒适卫生的休息环境,减少牛毛滴虫病的感染传播风险。
3.4 种群净化
多次实验室诊断确认感染牛毛滴虫,规范治疗仍无法转阴的带虫公牛,以及反复出现流产症状、治疗无效的母牛,都应及时实施无害化处理。处理过程要严格遵循动物防疫相关法规,采取深埋、焚烧等安全方式处理,避免虫体扩散污染环境。依据诊断结果将健康牛和疑似感染牛分栏饲养,防止交叉感染。配种环节为不同群体配备专用输精器械,使用后均严格消毒,避免器械混用。设置独立的运动场和休息区,减少牛只间接触。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每季度定期采集公牛精液和母牛阴道分泌物样本,利用直接镜检、PCR 检测等精准方法及时发现潜在感染牛只,迅速采取隔离治疗或淘汰措施,持续净化牛群,从而降低牛毛滴虫病的发生风险。
4 结论
牛毛滴虫病对养牛业危害严重,需要做到精准诊断和有效防控。在临床诊断中,采取流行病学史结合症状组合的方式初步诊断,再通过实验室诊断中的直接镜检、培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技术进一步确诊。在疾病防控方面,实施严格的检疫隔离阻断外源引入和内部传播,利用人工授精配合严格器械消毒与冷冻精液推广减少感染。此外还要加强环境管理和种群净化,多路径协同施策,有效控制牛毛滴虫病,保障养牛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金萍,吴道义,张林达,等.牛胎儿毛滴虫病的诊治[J].当代畜牧,2023, 12(1):16-17.
[2]张恒,顾有方,李文超,等.牛毛滴虫病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2021,42(10):109-113.
作者简介:刘越民,男,1981.2,涿州市清凉寺区,本科,汉,中级兽医师,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