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措施研究
田亮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一、引言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组成,涵盖排水管网、燃气管道、地下综合管廊等众多有限空间作业场景。此类作业空间狭窄、通风不良、危险源多样,作业人员面临极高安全风险,且事故发生后救援难度大、伤亡率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需求激增,传统风险管控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作业环境。因此,精准辨识作业风险、构建科学有效的管控体系,成为保障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
二、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特点与风险类型
2.1 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特点
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作业环境的封闭性与复杂性,如地下管网、污水井等空间多为密闭或半密闭结构,内部可能积聚有毒有害气体、粉尘,且光线昏暗、作业空间狭小,易导致作业人员操作受限。
2.2 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典型安全风险辨识
基于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特点,通过直观经验法与安全检查表法结合,可辨识出三类典型安全风险。一是中毒窒息风险,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或因氧气消耗导致缺氧环境,如污水井内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若未提前检测与通风,作业人员进入后易发生中毒或窒息事故。二是火灾爆炸风险,部分有限空间作业涉及燃气管道维修、油漆涂刷等环节,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电火花等点火源,极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三是机械伤害与坠落风险,有限空间作业常需使用机械设备,如水泵、风机等,若设备防护装置缺失或操作不当,易造成作业人员机械伤害。
2.3 风险辨识的关键影响因素
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作业前的现场勘察质量至关重要,若未全面了解有限空间的结构、周边管线分布、历史作业情况,易遗漏潜在危险源,如未排查出有限空间内隐藏的废弃燃气管道,可能导致有毒气体泄漏风险未被辨识。另一方面,风险辨识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辨识准确性,部分作业单位风险辨识人员缺乏市政工程专业知识与有限空间作业经验,对复杂场景下的风险类型判断失误,如将有限空间内的轻微异味误判为无害气体,忽视中毒风险。
三、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现存问题
3.1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部分市政工程施工单位虽制定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 “重形式、轻落实” 的问题。例如,制度明确要求作业前需进行气体检测、办理作业许可证,但部分作业人员为节省时间,未按规定开展检测便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或作业许可证由他人代签,失去了制度的约束作用。
3.2 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不足
作业人员是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的直接参与者,其安全素质不足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有限空间作业 “经验至上”,忽视安全操作规程,如不佩戴防毒面具、安全带等防护装备便进入作业空间。
3.3 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
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应对突发安全事故。首先,应急预案针对性不足,部分施工单位的应急预案内容笼统,未结合有限空间作业可能发生的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不同类型事故制定专项应急处置流程,导致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不知如何科学施救,如对中毒人员盲目施救,不仅无法挽救生命,还可能造成救援人员自身伤亡。
四、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优化措施
4.1 强化安全管理制度落地执行
为解决制度执行不到位问题,需从制度完善与监督考核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制定专项管理制度,结合市政工程中排水管网、燃气管道、地下管廊等不同有限空间作业场景,明确各场景下的作业流程、风险防控要点、责任分工,如针对燃气管道有限空间作业,增设可燃气体检测频次、作业现场火源管控等专项条款,确保制度贴合实际作业需求。
4.2 提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
针对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不足的问题,需构建 “培训 + 考核 + 激励”的全方位提升体系。首先,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培训内容除基础安全理论外,增加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案例分析、设备实操演练等模块,如模拟有限空间内气体超标场景,训练作业人员正确使用气体检测仪与应急撤离技能;采用 “线上学习 + 线下实操” 的培训方式,利用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增强理论学习趣味性,通过现场模拟作业提升实操能力。
4.3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需从应急预案优化、设备保障、演练强化三方面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一是优化应急预案,针对中毒窒息、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等不同类型事故,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流程,明确救援人员职责、救援步骤、物资调配方案,并结合作业现场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确保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二是加强应急救援设备管理,按作业场景配备充足的正压式呼吸器、气体检测仪、应急照明、救援绳索等设备,建立设备台账,定期进行检测、维护与更新,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在作业现场设置应急设备存放点,明确设备位置与使用方法,方便作业人员快速取用。三是强化应急演练,每月开展一次针对性应急演练,模拟真实事故场景,如模拟作业人员中毒窒息,训练救援人员正确佩戴防护装备、使用救援设备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并进行急救处理;演练后组织复盘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优化应急预案与救援流程,提升作业人员与救援人员的协同应对能力。
五、结论
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是保障城市建设安全的重要环节,其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精准辨识风险与科学管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特点,辨识出中毒窒息、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等典型风险,指出当前管控工作中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安全素质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制度执行、提升人员素质、完善应急体系的优化措施。研究表明,只有结合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实际场景,构建 “风险辨识 - 问题整改 - 措施优化” 的闭环管理模式,才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推动市政工程建设高质量、安全有序开展。未来可进一步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智能监测系统,实现风险实时预警与动态管控,提升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羽晶.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及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23,(05):169-171.
[2]王飞龙.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3.
[3]石竹青,刘宗.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工程与建设,2023,37(01):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