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面向智能驾驶的汽车电子结构设计创新研究

作者

李斌

天津布尔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滨海高新区 300392

一、引言

智能驾驶浪潮正重塑汽车产业格局,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汽车电子结构作为智能驾驶功能实现的硬件基石,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乎智能驾驶的性能、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这一背景下,突破传统设计局限,开展面向智能驾驶的汽车电子结构创新研究,对于提升智能驾驶体验、推动汽车行业智能化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能驾驶对汽车电子结构的要求

2.1 强大的计算能力

智能驾驶需实时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的图像、雷达的点云等,以实现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决策控制。从 L2 到 L5 级别的自动驾驶,对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如 L2 级别可能仅需几 TOPS 算力,而 L5级别则需数千甚至数万 TOPS。这要求汽车电子结构配备高性能计算芯片,如 GPU、NPU 等,并构建高效的计算架构以满足复杂算法运行需求。

2.2 高速可靠的通信能力

智能驾驶中,车辆内部各部件间及车辆与外界(车联网、云端)需频繁交换数据。车载以太网等高速通信技术成为标配,其低延迟、高带宽特性确保了传感器数据能快速传输至计算单元,以及控制指令能及时下达至执行机构。同时,通信的可靠性也至关重要,以保障数据传输的准确无误。

2.3 高度的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

智能驾驶关乎人身安全,功能安全是核心要求。电子结构需通过冗余设计、故障检测与隔离等手段,确保在部分组件失效时系统仍能安全运行。在信息安全方面,面对车联网环境下日益严峻的网络攻击威胁,需采用加密、认证等措施保护车辆数据与通信安全,防止隐私泄露与恶意操控。

三、当前汽车电子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3.1 传统架构的局限性

传统汽车电子所采用的分布式 ECU 架构,是基于早期汽车功能相对简单的场景设计的,每个 ECU 专注于单一功能的控制,比如负责发动机喷油、刹车调节或车窗升降等,这直接导致车内控制器的数量随着功能增加而不断增多,进而使得车内布线如同蛛网般复杂,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还增加了线束重量和成本。这种架构的系统集成度极低,各 ECU 之间如同孤岛,仅能通过简单的总线进行有限的数据交换,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更重要的是,算力被分散到各个独立的控制器中,无法实现集中式的高效运算,根本无法满足智能驾驶对海量数据实时处理的高算力需求,而有限的通信带宽又进一步加剧了数据交互的延迟,严重影响了智能驾驶功能的实时响应和多系统协同工作的准确性。

3.2 算力不足与功耗问题

现有不少汽车电子结构虽然配备了一定性能的算力芯片,但这些芯片多是针对传统驾驶辅助功能设计的,面对智能驾驶所需的复杂感知算法、高精度地图匹配、多目标决策规划等任务时,算力表现明显不足,常常出现数据处理滞后、算法运行不流畅的情况,难以支撑高级别智能驾驶的稳定运行。同时,为了提升算力而盲目增加芯片数量或选择更高性能的芯片,往往会导致系统功耗急剧上升,对于依赖电池供电的电动汽车而言,这意味着续航里程会受到显著影响,用户的出行体验大打折扣。此外,功耗的增加必然带来大量的热量产生,而车内空间有限且散热环境复杂,如何快速有效地将热量散发出去,避免因高温导致芯片性能下降甚至损坏,成为困扰汽车电子结构设计的一大难题,如何在满足智能驾驶算力需求的同时实现低功耗运行,成为当前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

3.3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隐患

在功能安全方面,传统汽车电子架构缺乏系统性的冗余设计和完善的故障处理机制,各部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简单,一旦某个关键传感器、控制器或执行器出现故障,往往会直接导致整个相关系统失效,进而引发智能驾驶功能中断甚至车辆失控的风险,无法满足智能驾驶对功能安全的严苛要求。而在信息安全方面,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的提高,车载系统与外部网络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但传统架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却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加密认证机制和入侵检测能力。面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攻击手段,如恶意软件注入、通信信号干扰、远程控制劫持等,车辆很容易受到非法入侵,不仅会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露,更可能引发控制指令被篡改、车辆被远程操控等严重安全后果,对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四、面向智能驾驶的汽车电子结构创新设计策略

4.1 集成化与模块化设计

推进多合一芯片应用是集成化设计的核心方向,通过将原本分散在多个芯片中的感知处理、数据运算、指令输出等功能整合到单一芯片中,能够大幅减少车载控制器的数量,进而简化整个电子系统的线路布局,降低因部件过多带来的协调难度和故障概率,同时也能在生产制造环节节省硬件成本和装配时间。模块化设计则强调将汽车电子系统划分为一系列具有明确功能边界的标准化模块,比如负责环境感知的传感器组合模块、承担数据处理的计算核心模块、保障信息传输的通信交互模块等,这些模块通过统一的接口协议实现互联互通,不仅让系统的功能扩展变得更为便捷,当需要提升智能驾驶级别时,只需针对性地升级或更换相应模块即可,无需对整个电子结构进行重构,而且有利于不同车型之间的硬件通用和软件复用,从入门级到高端车型都能基于相同的模块架构进行灵活配置,既提高了开发效率,也为用户后续的系统升级提供了便利。

4.2 构建高速通信架构

全面部署车载以太网并推动其版本升级,是满足智能驾驶海量数据传输需求的关键举措,相比传统的车载通信技术,以太网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和更宽的带宽,能够支持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环境数据、车辆状态信息以及控制指令在系统内部快速流转,而向更高版本的升级则进一步突破了数据传输的瓶颈,确保即使在复杂路况下,大量并发的数据也能得到及时处理。优化车内网络拓扑结构同样重要,通过精简数据传输的中间节点,缩短信息流转路径,可以有效降低信号延迟,避免因数据传输滞后影响智能驾驶系统的决策响应速度。

4.3 强化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设计

在功能安全层面,冗余设计是保障智能驾驶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置多套独立的传感器和计算单元,当主系统出现故障时,备用系统能够迅速接管工作,确保车辆的感知、决策和控制功能不受影响,避免因单点失效导致的安全风险。引入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则能实现对电子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通过持续分析各部件的工作参数和状态信息,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结论

面向智能驾驶的汽车电子结构设计创新是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突破与普及的关键。通过满足智能驾驶对强大计算能力、高速可靠通信以及高度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要求,针对当前汽车电子结构的现状与问题,采取集成化与模块化设计、构建高速通信架构、强化安全设计等创新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汽车电子结构的性能与可靠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汽车电子结构将朝着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的方向持续演进,为智能驾驶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明灿.面向智能驾驶的汽车电子硬件架构模块化设计[J].智能物联技术,2025,57(02):149-152.

[2]张瑞达,高钰洁.智能传感器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4,(17):20-22.

[3]宋娟.汽车 ECU 在智能驾驶中的作用与技术革新[J].汽车电器,2025,(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