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结构设计中散热性能优化方法研究
李斌
天津布尔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滨海高新区 300392
一、引言
在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浪潮下,汽车电子设备数量与复杂性剧增。高功率芯片、功率模块等在狭小空间内密集布局,产生大量热量。若散热不佳,电子元件温度过高,将致使性能下降、可靠性降低,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在汽车电子结构设计中,探寻高效散热性能优化方法,对保障汽车电子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二、汽车电子设备散热需求与挑战
2.1 散热需求分析
汽车电子设备涵盖发动机控制单元、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器等。不同设备因功能和功率各异,散热需求大不相同。例如,发动机控制单元需精准控制发动机运行,对温度变化敏感,工作温度范围通常要求在 - 40℃至 125℃之间;而电池管理系统要确保电池性能与安全,其内部电子元件温度需维持在适宜区间,以保障电池充放电效率与寿命。
2.2 散热挑战剖析
汽车运行环境复杂,发动机舱内温度可达 125°C 以上,且存在剧烈振动与灰尘。这不仅加剧电子设备散热难度,还可能导致散热结构松动、接触热阻变化。同时,多器件密集布局产生的热耦合效应,使热量分布不均,进一步增加散热复杂性。此外,汽车轻量化和小型化趋势,限制了散热空间,对散热系统的紧凑性与高效性提出严苛要求。
2.3 现有散热技术局限
传统风冷散热依靠空气自然对流或风扇强制对流带走热量,但其散热效率有限,难以满足高功率电子设备散热需求。液冷散热虽散热能力强,但系统复杂、成本高,且存在冷却液泄漏风险。导热材料方面,普通导热硅脂热导率不够高,在高温、振动环境下,热性能易受影响。这些现有散热技术的局限性,亟待通过优化方法加以改进。
三、散热性能优化方法
3.1 散热材料选择优化
高导热材料是提升散热性能的基础。新型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超高热导率,可用于制作散热片或填充于电子元件与散热结构间,增强热传导效率。例如,在某车载芯片散热中,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散热片,相比传统铝制散热片,芯片结温降低了 15℃。同时,相变材料在温度升高时发生相变吸收热量,能有效缓冲温度波动。在电池管理系统中应用相变材料,可使电池模组温度均匀性提高 20% 。
3.2 散热结构设计优化
合理的散热结构能引导热量高效传递与散发。对于空间充裕的汽车电子设备,可设计翅片式散热器,通过增加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果。优化翅片的形状、间距和高度,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如某汽车功放模块采用优化后的翅片散热器,散热效率提高了 30‰ 。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微通道散热结构凭借其紧凑高效的特点成为理想选择。通过在散热基板内加工微小通道,利用冷却液带走热量,可显著降低电子元件温度。
3.3 散热控制策略优化
智能散热控制策略可根据电子设备实时温度动态调整散热方式。采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关键部位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启动风扇或提高冷却液流速。例如,某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运用智能散热控制策略,在不同工况下,能精准控制散热系统运行,使控制器温度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同时降低了散热系统能耗 15% 。
3.4 仿真与测试验证
在设计阶段,利用热仿真软件如 ANSYS Icepak 对汽车电子结构散热进行模拟分析,预测温度分布,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散热性能。通过仿真,可提前发现散热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减少设计迭代次数。例如,在某车载充电器设计中,经热仿真优化后,产品一次性通过热测试。在实际产品开发完成后,还需进行严格的测试验证,包括高低温环境测试、振动测试等,确保散热性能满足汽车复杂工况要求。
四、案例分析
4.1 某车型发动机控制单元散热优化
该车型发动机控制单元作为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控制模块,集成了多颗高频率处理器和功率驱动芯片,在车辆高速行驶或爬坡等极端工况下,内部芯片会产生大量热量,原散热方案采用传统铝制基板搭配简单平直翅片散热器,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核心芯片温度常超过临界值,导致发动机喷油控制精度下降,怠速抖动现象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团队首先选用高导热的氮化铝陶瓷基板替换原铝基板,通过真空焊接工艺实现芯片与基板的无间隙连接,大幅降低了接触热阻;其次对散热器翅片进行仿生优化,采用类似蜂鸟羽毛的渐变厚度结构,翅片根部增厚以增强结构强度,顶端减薄减少空气流动阻力,同时缩小翅片间距,在相同空间内增加了散热面积;最后引入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智能散热系统,在控制单元内部布置多个分布式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不同区域温度场分布,当检测到芯片温度过高时,自动启动双风扇联动散热模式,提高风扇转速,配合翅片间空气流速的动态调节,形成高效强制对流散热路径。
4.2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散热改进
某款纯电动 SUV 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负责监控多串三元锂电池组的工作状态,在快充模式下,电池组输入功率较大,其中 BMS 控制模块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热量,由于其安装在电池包内部狭小空间,原散热方案仅通过铝制壳体自然散热,导致在快充一段时间后,BMS 内部采样芯片温度较高,远高于电池包平均温度,温度过高不仅使电压采样误差增大,还导致电池均衡功能响应延迟,严重影响电池循环寿命。针对这一问题,研发团队采取了多维度散热改进措施:首先在 BMS 壳体与电池包之间填充特定相变温度的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该材料在温度升高至相变点时可快速吸收热量,形成被动式热缓冲层;其次重新设计液冷散热回路,在 BMS 控制板下方布置微通道液冷板,通道截面采用特定尺寸的矩形结构,通过 3D 打印技术实现流道一体化成型,提升了与芯片接触区域的热交换效率。
4.3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散热设计优化
某豪华车型搭载的新一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集成了大尺寸触控屏、车联网模块、高清影音解码器等组件,其主控芯片采用多核高性能处理器,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热量,由于系统需嵌入中控台曲面造型内,安装空间受到严格限制,原设计采用塑胶外壳搭配小型轴流风扇的散热方案,在夏季暴晒后的车内环境中,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核心芯片温度较高,导致导航地图加载延迟,影音播放出现卡顿现象,甚至偶尔触发过热保护重启。为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团队进行了系统性散热重构:首先将外壳材质更换为铝合金,通过压铸工艺实现壳体壁厚的轻量化设计,表面采用微弧氧化处理形成耐磨散热层,大幅提升了壳体热导率;其次在主板下方集成扁平式微通道散热器,采用特定宽度的微通道阵列,通过均热板与处理器芯片紧密贴合,利用中控台内部空调风道引入气流,提升了散热能力。
五、结论
汽车电子结构设计中的散热性能优化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课题。通过合理选择散热材料、精心设计散热结构、优化散热控制策略,并借助仿真与测试验证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汽车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从案例分析可知,这些优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保障了汽车电子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可靠运行。未来,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持续发展,散热性能优化仍需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更高功率、更紧凑结构的汽车电子设备需求。
参考文献
[1]顾中连.汽车电子转向柱锁结构设计分析及测试[D].苏州大学,2020.
[2]顾中连.汽车电子转向柱锁结构设计分析及测试[D].苏州大学,2020.
[3]王爱仙.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3,(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