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史骏
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讲师
三线建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国防、工业、科技、交通建设活动。党的作风建设,是三线建设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厚的为民情怀,为这场规模宏大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撑。党的优良作风如同一面旗帜,引领广大建设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促使三线建设顺利进行,创造了人类工业史上的奇迹,并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探讨建设对三线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深化三线建设研究,还可以为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传承奋斗精神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拟利用档案史料,通过梳理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党的作风建设的举措,并总结其经验,分析其成效。
一、抓好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效能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言行举止和工作方式方法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各项纪律规定,弘扬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能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标杆,形成“头雁效应”,引领整个干部队伍积极转变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攀枝花三线建设伊始,在建立市委时,所有领导干部就为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约法三章”:三不买(沙发、地毡、钢丝床),三不许(请客、送礼、组织舞会),两个—样(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房子)[1]。在其后的日常生活中,广大领导干部始终坚守这一约定,与工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块石头架起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天作蚊帐地作床,荒山就是大饭堂,‘三棚’(席棚、茅草棚、牛毛毡棚)精神创新业,延安精神大发扬。[2]”这首诗就是对他们艰苦奋斗作风的真实写照。领导干部与工人群众一道喝泥浆水,住干打垒。在住房条件改善后,领导干部把砖房优先让给工人群众住,自己仍然坚持住在席棚里[3]。有的领导干部还作诗一首,“住上席棚,空气流通。艰苦奋斗,其乐无穷[4]”,乐观风趣表达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
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走在了前面,做好了表率,使得各厂上下形成了不怕艰辛,敢于拼搏的作风。在这股作风的引领下,各厂出色完成了国家交给他们的生产任务。“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三号高炉在投产以来的一年半时间内,该高炉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为国家生产了近六十万吨含钒钛的生铁。1973 年 5 月,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兰尖铁矿进一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各级领导率领全矿职工发扬实干苦干精神,迎难而上,使生产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亲身奋战在生产的最前线。其中,兰山车间总支书记刘焕民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与工人同劳动,同学习,同吃住,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工人群众作诗称赞,“领导带头干,群众劲头高。士气大鼓舞,生产掀高潮。”在兰尖铁矿上下一心的努力下,该矿生产于 1973 年 5 月创历史新高,采剥总量超额 16.5%完成了计划,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 9.3% ,矿石输出超额 5% 完成了计划,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 20.2% [5]。
二、密切干群关系:筑牢作风建设的群众根基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历史上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也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密码。无数次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党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
三线建设时期,无论是在生产时还是在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注意与工人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三线建设伊始,宝鼎煤矿党委就规定领导干部要实“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产。同时规定领导干部门要真正蹲下去,帮助基层搞好党支部工作,亲自做好调查研究,掌握一手材料,克服高高在上,深而不入,一点就过的一般化作风[6]。
在生产中,各厂矿企业坚持执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强调所有干部都要到生产一线,与工人群众一起劳动。宝鼎矿区在成立初期就将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并做出了一系列规定。1965 年 9 月,全矿区实行每周三天上岗和定期参加劳动制度:一、星期二和星期三上午为领导干部到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时间。二、星期五为干部全日参加劳动的时间。各单位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散到各个班组去劳动,也可以集体劳动,如开荒种地等。每个干部都得参加劳动。年老体弱的同志量力而行,可参加轻微劳动[7]。攀钢党委于 1975 年规定公司和厂矿(包括院、所、学校和各处室)机关干部(老弱病残除外)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必须切实坚持星期六半日劳动制度,每年保持一至三个月参加劳动的时间。以提高劳动效率。机关干部要将蹲点和劳动相结合,组织有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去关键岗位蹲点和参见劳动,做到与工人群众同学习、同劳动。
干部参加劳动,密切了与工人群众的联系,极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攀钢耐火厂高铝车间一工段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大干。工段干部经常坚持参加劳动,处处以身作则,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了哪里的活最脏最累,哪里有困难,他们就在哪里和工人一块战斗。同时,他们对职工能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做到在原则面前不让步,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斗争,掌握每个工人的思想情况,积极带好全班人。有一次送料槽堵塞,影响生产,值班段长王云朝同志就带头跳进料仓里通料。为了解决耐火原料不足,技术员高德辉同志和工人一起反复研究,试验出从白云石里提炼镁砂、化肥等,解决了原料供应的难题[8]。
在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也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做到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的生活难题。宝鼎煤矿党委于 1965 年规定党员干部必须同职工一样,在食堂排队买饭,每天必须吃个食堂最低价钱的菜,要在夏季来临之际每天到劳动最紧张的班组去检查工人是否喝上开水,每天晚上必须检查一次职工宿舍[9]。年底又进一步规定干部要落实过冬的各项物资准备,准备好充足的棉衣棉被;做好住宅建设的收尾和宿舍调配工作;要办好“两堂一舍”(食堂、澡堂和宿舍)。同时对办好食堂的标准做了规定:食堂清洁卫生,饭菜质量好、数量多;价格便宜;不浪费一两米、一两菜;做到饭菜多样化[10]。
三、坚持立破并举: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化作风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各单位党组织聚焦革除作风积弊与锤炼党性修养双重任务,既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纠治各种不良风气,又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自觉推动党员干部主动提升政治能力与责任担当,将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作风建设全过程,实现思想淬炼与制度约束的有机统一。同时坚持立破并举,以身作则,在全党树立优良作风。
三线建设时期,各单位对党员干部的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纠正。宝鼎矿区党委在 1965 年就批评了干部队伍中的马虎、凑合、满不在乎的思想,并要求党员干部整改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不深入不细致,抓得不紧不狠的问题[11]。其后,党委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更多思想作风问题,并提出了整改要求:克服只顾个人,不顾国家,不安心工作的个人主义思想,树立红在渡口,专在渡口,在渡口安家立业的思想。克服麻痹大意侥幸心理,树立带着敌情建设渡口的战备观念。克服挑工种,讲条件,拈轻避重的畏难情绪,树立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12]。
开展自我批评是刀刃向内革除积弊的重要手段。中共攀钢初轧厂均热车间支部委员会通过开展自我批评,发现并整改了以下问题:有的党员计较个人得失,经常闹加班费。有的党员把同志之间相互帮助的关系当作相互利用的关系,不讲原则给与方便。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和学习,工作态度随意,怕艰苦,纪律松弛,不服从工作调动。小部分党员侵占公家财产,将厂里财产占为己有[13]。中共攀钢运输部委员会在整顿基层领导班子时,批评和整改了以下问题:有的基层领导班子分工过细,绝对分家,没有贯彻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各管一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自处理各自的问题,导致出现不团结的问题。群众有意见时,班子里互不支持,互相埋怨,不能捏拳头,形成强有力的团结战斗核心[14]。中共攀钢炼铁厂委员会重点批评整改了厂内的地区宗派主义问题,纠正了把来自同一原单位或同一老家的情谊看得过重的问题[15]。
在破除不良风气后,各单位党委按照市委的要求,誓做革命渡口人,大兴“五大”革命作风: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成风。要人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争当毛主席的好职工。二、团结协作成风。全区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为着建设渡口工业区的共同目标,一条心、一股劲,联合作战、大力协同,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三、不怕艰苦困难,敢打硬仗成风。不怕苦、不畏难、敢于承担重担,敢于打大仗、打硬仗,能吃大苦、耐大劳,发扬大庆人哪里有困难就到那里去的硬骨头作风。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成风。件件工程质量第一,好字当头,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五、勤俭创业、艰苦朴素成风。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建厂、点滴节约、精打细算、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16]。
四、重视思想教育:夯实作风建设的精神支柱
三线建设时期,各单位党委一直重视通过常态化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从思想根源上抵制不良作风的影响,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觉悟推动作风建设。
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三线建设时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渡口总指挥部政治部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特别突出了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各级党委和政治部门,积极组织领导了学习主席著作的群运动。广大职工,在为革命而学,为建设而学,带着问题活学活)的口号下,普遍反复学了主席著作[17]。宝鼎矿区党委认为要实现思想革命化,必须多学习“毛著”增加点辩证法和唯物论,才能有力地抵制形而上学和克服唯心论的观点[18]。中共攀钢初轧厂均热车间支部委员会组织党员学习了毛主席的三条重要指示和《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明确了标准,引导党员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高度,认识到党员教育的重要性,从现实的生产需要,认识对党员进行教育的迫切性。全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广泛的开展,使得各单位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看毛主席著作的多了,看小说的少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多了,玩扑克、象棋的少了;清早起早的多了,睡懒觉的少了;要求进步、积极工作的多了,闹个人问题,干劲不足的少了。
针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物资来之不易的特殊特点,各单位还向广大干部进行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在各种会议和学习班上大讲大庆和大寨的精神,引导干部吃大苦,耐大劳,敢于战胜困难挑重担子,培养出艰苦创业,百折不挠、以节约为荣的思想作风。广大干部表示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为走出一条攀枝花道路而奋斗。
通过思想教育,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历史和宗旨,深刻理解了党的性质和使命,增强了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展现出了良好的修养和作风。
五、结语
党的作风建设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自己的工作明确了方向,也为三线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在生产建设中,领导干部们以身作则,带头吃苦大干,与群众同甘共苦。这种作风激励着广大建设者不畏艰难,克服了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保持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建设中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促使党员干部和建设者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注重实效,土洋结合,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保质保量完成了党交待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出煤出铁出钢。三线建设的成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在建设中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至今仍然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三级干部会议提纲》(1965 年 10 月 31 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2。
[2]本书编委会:《金色的攀枝花》,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0 年,第 270 页。
[3]四〇公司运动办公室:《四〇公司路线分析大会纪要》(1970 年 12 月 13 日),攀钢档案馆,档案号:01-3-69。
[4]《两条路线两种思想两个结果——攀枝花钢铁厂路线分析大型座谈会纪实》(1970 年 12 月 23日),攀钢档案馆,档案号:01-3-69。
[5]《抓路线促大干,人大干矿高产——兰尖铁矿五月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73 年 6 月 20 日),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档案室,档案号:01-1973-14。
[6]中共渡口第四指挥部:《关于贯彻市委三级干部会议的安排》(1965 年 11 月 10 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2。
[7]《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关于执行煤炭部每周三天上岗和定期参加劳动制度的通知》(1965 年 9 月 13 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 .1
[8]攀枝花钢铁公司:《红旗谱》(1975 年),攀钢档案馆,档案号:01-8-126。
[9]中共宝顶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关于领导干部切实转变领导作风的指示》(1965 年 4 月 15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1。
[10]中共渡口第四指挥部:《关于贯彻市委三级干部会议的安排》(1965 年 11 月 10 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2。
[11]中共宝顶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传达讨论市委扩大会议情况简报》(1965 年 12 月 3 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2。
[12]中共第四指挥部政治部:《传达讨论市委扩大会议情况简报》(1965 年 10 月 12 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2。
[13]中共攀钢初轧厂均热车间支部委员会:《加强领导,认真搞好党员教育》(1975 年 9 月 16 日),攀钢档案馆,档案号:01-8-89。
[14]中共攀钢运输部委员会:《整顿基层领导班子情况小结》(1975 年 10 月),攀钢档案馆,档案号:01-8-90。
[15]中共攀钢炼铁厂委员会:《把党支部建设成为落实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战斗堡垒》(1975 年 9月 18 日),攀钢档案馆,档案号:01-8-88。
[16]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攀校花市党的建设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2001 年,第 17-18 页。
[17]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攀校花市党的建设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2001 年,第 8 页。
[18]中共渡口第四指挥部政治部:《关于贯彻市委三级干部会议政治工作措施计划》(1965 年 11月 11 日),攀煤档案室,档案号:1965-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