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医护理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

作者

韩艾翎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1.引言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终末期 DN 患者需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然而,长期血液透析易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发生率高达 43.1%78.7%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透析效果。西医治疗多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特异性干预手段。中医理论认为,DN 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与“脾胃失调”“脾肾亏虚”密切相关,通过调理脾胃、疏通经络可改善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对 DN 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干预效果。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收治的 90 例 DN 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护理组( n=45 )和常规护理组( n=45 )。中医护理组中男性 24 例、女性 21 例,年龄( )岁,透析时间( 3.2±1.1 )年;常规护理组中男性 22 例、女性 23 例,年龄( 53.6±9.2 )岁,透析时间( 3.0±1.3 )年。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开展饮食指导,控制糖分摄入,限制水钠摄入,透析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血管通路护理预防感染,观察并发症;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

中医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综合干预:

(1)穴位敷贴。选用大黄、芒硝、冰片等中药制成药饼,敷贴于神阙、中脘、关元等穴位,每次 4 小时,每日 1 次,连续干预 8 周。

(2)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以点揉、按压法按摩,每个穴位 2 分钟,力度以患者感觉酸、麻、胀为宜,隔日 1 次,连续干预 8 周。

(3)耳穴贴压。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肾、脾、胃等耳穴反射区,每日按压 3 次(早、中、晚各 1 次),每次 1-2 分钟,2-3 天更换胶布。

(4)膳食调理。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膳,如内热便干者饮用桃仁决明子茶,痰浊过剩者饮用石菖蒲郁金煎煮水。

(5)情志护理。采用五音养生法(如角调式音乐疏肝理气)、谈心释疑法,每日午睡、晚睡前各干预 10 分钟。

2.3 观察指标

(1)胃肠道症状评分。采用胃肠道症状分级量表(GSRS)评估,包含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进食困难、反流 6 个维度,总分 0-126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量表(KDQOL-SF)评估,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5.0 软件分析数据。

3.结果

3.1 两组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 GSRS 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中医护理组 GSRS 总分( 8.2±2.1 )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15.6±3.4 , P<0.05 )。具体维度评分见表 1。

3.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中医护理组 KDQOL-SF 总分( 78.5±6.2 )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62.3±5.8 ,干预前,两组 KDQOL-SF 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P<0.05 )。具体维度评分见表 2。

表 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4.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DN 血液透析患者因“脾肾亏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湿浊内生,阻滞中焦,进而引发胃肠道症状。本研究中,中医护理组通过穴位敷贴(神阙、中脘穴)刺激经络,促进胃肠蠕动;穴位按摩(足三里、三阴交)调和气血,缓解痉挛;耳穴贴压(肾、脾穴)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干预后,中医护理组腹痛、便秘评分显著降低,与大黄敷贴促进排便、足三里按摩增强胃动力的作用一致。此外,膳食调理通过辨证施膳(如桃仁决明子茶润肠通便)进一步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的优势。

生活质量是评价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中医护理组生活质量总分较常规护理组提高 16.2 分,其中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维度改善显著。胃肠道症状减轻后,患者进食、睡眠质量提高,体力恢复;五音养生法、谈心释疑法缓解焦虑情绪,增强治疗信心;中医护理强调“天人合一”,鼓励患者参与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促进社会交往。这些措施与常规护理相比,更注重患者身心状态的全面调理,符合“治未病”理念。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通过穴位敷贴、按摩、耳穴贴压等综合干预,可显著缓解 DN 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葛慧莉,徐慧.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 胃肠道症状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5,38(4):123-126.

[2]邱瑛,余少斌.维持性透析老年尿毒症患者胃肠道症状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2,28(1):187-190.

[3]卜祥辉,等.糖尿病肾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23,36(12):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