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助力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索
王立伟
正定县教育局教研室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800
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平台。然而,因实验环境、抽象内容描述以及地域资源差异等因素,教学效果面临诸多挑战。在数字化教育转型时期,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拥有明显情境建构优势的新兴教育媒体,给弥补以往科学课教学的缺陷带来了可能。本文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过程里的功能定位及其应用价值,旨在助力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
一、虚拟现实技术助力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
虚拟现实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与实物条件的局限,通过高仿真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安全的学习体验,尤其适用于微观现象、宏观过程或危险实验[1];其次,虚拟现实技术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内在动力,其沉浸感和互动性可以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探究场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构建中;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认知风格,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最后,虚拟现实有益于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弥补小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具体思维阶段的缺失,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科学表象和深层次的认知,从而对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给予重要的支撑。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沉浸式科学探究环境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离不开知识发生的具体情境,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和活动情境中参与实践活动、逐步掌握知识的过程。虚拟现实技术独有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小学科学教学创设高拟真、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学生能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科学概念,实现由“知道”到“理解”的认知深化。基于此,虚拟现实科学情境设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现象演示上,要致力于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支持多角度观察和操作的整体性学习环境。以《透明与不透明》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光学探索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从材料库中选择不同的材料(如透明玻璃、半透明的油纸、不透明的金属板等)、选择不同的厚度(如薄纸和厚木板)物体,手持虚拟光源从不同角度照射,实时观察光线的穿透、散射、反射等细化现象。系统可以嵌入动态提示和引导性问题,如“尝试比较一束光穿过薄布与厚布时光斑的亮度与形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进行系统对比和归纳。学生还可以尝试组合多种材料,探索复合结构对光线的控制作用,如尝试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材料组合制作一个“光线过滤器”,观察最终的透光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透明度不仅与材质本身属性相关,还受到厚度、层数以及结构安排的影响。这种虚拟现实情景把抽象的光学观念变成可把握、可试验、可发现的具身体验,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实验材料少、现象不可逆、存在安全风险等不足。
(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范式,设计渐进式虚拟现实学习序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凭借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为虚拟现实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虚拟现实科学教学活动应该摒弃简单技术堆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渐进式学习序列,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和意义建构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和探究能力[2]。以《物体传声》教学为例,学生对“声音是怎么通过物体传播的”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建立起声波振动的微观概念。教师可设计三阶段的渐进式虚拟现实学习序列:感知体验阶段,学生借助虚拟现实设备踏入声波传播的微观世界,观看不同材质(如金属、木材、橡胶等)中声波振动的动态情况,系统用可视化手段把抽象的声波变成直观的波形图,学生能清楚看见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形成对“传声需有介质”概念的初步认识。操作探究阶段,学生可自由挑选不同长度、粗细和材质的物体,拼凑成传声装置,利用虚拟声源检测传声效果,系统会给予即时的数据回馈,如声波强度、传播速度等参数,引导学生探寻影响传声效果的关键要素。在此探索过程中,学生要记录实验数据,比较各种方案的传声效果,逐渐总结出“材质密度越大传声效果越好”的科学规律。应用迁移阶段,教师可以给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如“给校园规划一个传声装置”,让学生用前面两阶段学到的知识规划传声方案,系统供应虚拟的测试环境,学生可以不断修改装置参数,直到实现传声效果最佳。
(三)融合虚实融合教学理念,建立“虚拟现实体验-现实实践”闭环
虚实融合教学理念源于体验学习理论,主张把虚拟环境和真实实践结合,形成完整的学习体验循环。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从具体体验出发,经过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再到主动实验的不断上升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里,虚拟现实技术不能完全代替实体实验,应成为传统实践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虚实互补的功能闭环[3]。以《燃烧的秘密》教学为例,此教学内容涉及燃烧条件、燃烧过程的抽象概念,且存在一定的操作危险。教师可以规划“虚拟现实预体验-真实实践-反思提升”的教学闭环:第一阶段,学生借助虚拟现实系统步入虚拟实验室,自主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系统供应氧气浓度、温度、可燃物等参数的调节手段,学生可凭借控制变量法规划实验计划,尝试在无氧条件下点燃纸张,或者观测不同温度下木材的燃烧情形。虚拟现实环境可直观表现燃烧进程中的氧气消耗、二氧化碳生成等微观变动,而且保证操作全然安全。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带领之下踏入实际实验室,按照虚拟现实环境里的认识执行实体实验操作,要标准运用酒精灯、火柴等实验工具,仔细观察真实的燃烧现象,把虚拟现实里的体会同实际燃烧状况进行对比,培育学生规范操作意识以及实验能力,通过真实体会燃烧产生的热量、光线等现象,加深对燃烧本质的认识。第三阶段,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对比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异同点,反思燃烧条件的内在规律,尝试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性、安全性、可重复性方面的优势。
结束语:虚拟现实技术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其价值不只是在概念理解、兴趣激发方面,还在于给教育公平、资源优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后续要进一步加大对虚拟现实教学资源的系统开发力度,重视与传统教学的融合,避免技术应用脱离教学目的。关注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完善相关的教学设计规范和评价机制,让虚拟现实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黄菊梅.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J].山西教育(管理),2025,(06):99-100.
[2]贺玉婷,刘锦锦.基于 AR 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25,14(03):10-15.
[3]姜姗.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的实验教学[J].小学科学,2025,(1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