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育策略探究

作者

李治红

子长市秀延初级中学;陕西延安;717300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探究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融入文化自信培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的概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诵读、品析和理解古诗词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统一[1]。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一)深化诗词赏析

深化诗词赏析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诗词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与背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表达,通过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民族精神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追求与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赏析过程应注重从文学美、思想美与文化美三个层面切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内在情感,使他们在诗词的语言美中触碰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实现由语言感知到文化认同的转变,因此深化赏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更是构建文化自信的核心举措[2]。在教授《木兰诗》时,教师可通过“深化诗词赏析”策略,引导学生在语言之外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万里赴戎机”、“策马啸西风”等意象背后的坚韧精神与家国情怀,鼓励学生联系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与国家责任中的独特担当,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共鸣;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与结构布局,引导学生体会其叙事简洁、情感真挚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在语言美的品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可结合历史背景讲解木兰故事的流传及其在中外文化中的影响,鼓励学生思考“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对忠诚、勇敢与责任的推崇,学生通过这样多维度的深入赏析不仅掌握了诗歌的语言表达,更在文化的浸润中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强化文化讲解

强化文化讲解是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内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仅靠文字层面的理解远不足以全面领悟其文化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强化文化背景、人物经历、时代环境及相关传统思想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内容与情感,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与情感认同,学生通过文化讲解不仅能掌握诗词的语言美,更能体悟其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人格理想与审美追求,从而在思想上产生认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价值上形成尊崇,最终增强文化自信,这种以文化为引领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与实效性,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在讲授李白的《行路难》时,教师应充分运用“强化文化讲解”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背后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虽有才华横溢,却屡遭仕途挫折,这种个人遭遇与当时士人追求理想、忠君报国的儒家精神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唐代科举制度、士人政治理想以及“怀才不遇”这一文化意象的普遍性,帮助学生理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等诗句中所体现的困顿与不甘,此外通过讲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从而理解这一情感是中华文化中坚韧与乐观的典型表达,学生通过这些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的深入讲解不仅对诗歌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在领悟诗人精神的同时激发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自信。

(三)注重情感共鸣

注重情感共鸣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之一,古诗词不仅是语言和意象的表达,更是诗人情感的抒发与精神的寄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情感的传达,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感受其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情感,将诗词中的喜怒哀乐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诗词情境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以情入境、以情悟意”的教学效果,这种情感共鸣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情感价值观,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学生通过共鸣与思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读懂诗词,更能“走进”诗词,从中获得情感滋养与文化认同。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是教学的关键,可先引导学生设想中秋之夜与亲人天各一方的情景,从现实生活中唤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共鸣,接着讲解苏轼写此词时因政治原因被贬黄州,无法与弟弟团聚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中那种深沉的亲情和超越现实的豁达情怀,教师在品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不完美与苏轼如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引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学生通过这种以情带文、情境交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感伤与释然,从而在情感体验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激发起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通过深化诗词赏析、强化文化讲解、注重情感共鸣等多元策略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境的同时体悟文化精神,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这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担当与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 韩璟铭.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4):130-133.

[2] 李世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华夏教师,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