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护理研究进展
张心怡 张彩元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constitute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report higher rates of thes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compa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Individuals subjected to abuse or neglect during childhood often develop heightened vigilance. They tend to maintain significant distance from strangers and may even develop feelings of distrust or aversion, leading to reluctance in engaging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This self-imposed isolation frequently results in psychological issue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profound loneliness, and can escalate to behaviors like nonsuicidal self-inju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ocusing on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s, assessment tools,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related to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and neglec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im is to offer a foundation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to develop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tocols. Such initiatives are crucial for preventing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and for safeguarding and promot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opulation.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Nonsuicidal Self-Injury;Nursing Intervention;Nursing Intervention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收到学界关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作为最常见的儿童虐待形式,极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可能导致许多不良结果,如社交回避与痛苦,抑郁,非自杀性自伤,攻击行为[4],亲社会行为减弱]等[1-5]。童年忽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健康问题,全球童年忽视的普遍程度为:男孩 7.6% 、女孩 18.0% ,身体忽视 16.3% ,情感忽视 18.4% 。我国大学生身体忽视发生率为 54.9% ,情感忽视发生率为60.0% ,中国大学生的童年忽视率高于全球总体水平[6]。且中国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发生率为 21%~45%[7]∘ 。本文特从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的概念与内涵、研究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学者制订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1.1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概念与内涵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CPAN)是指父母在教养过程中采取的持续和重复的不当养育行为,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心理虐待(也称情感虐待)和忽视,是童年期虐待的两种形式,而忽视是指抚养者长期忽视子女的基本需求,包括情感忽视(也称心理忽视)和躯体忽视[4]。通常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不良影响,成为多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心理虐待和/或忽视会导致众多不良结果,如内化行为(社会和认知问题[8]、焦虑抑郁[2]和自杀意念[3]等)和外化行为(如不良嗜好[9]、较少的亲社会行为[5]等)。
1.2 大学生童年期虐待与忽视的影响因素
1.2.1 性别
有研究者认为[10],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自伤行为,这一现象可能与女性的认知模式及情绪反应特性紧密相关。换言之,女性往往展现出更为消极的认知倾向及更高的情绪敏感性,这可能使她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更易陷入负性情绪的困扰。此外,青春期女性所面临的生理变化、自我认同的困惑及社会角色的期待等多重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心理负担,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也可能难以向他人表达,更倾向于在内心反复思考,进行消极归因,从而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不能合理地宣泄就容易使其产生自伤行为。
1.2.2 药物使用
有研究表明,药物的不良使用会加重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心理的影响[11]。药物通过影响神经系统,会让患者对自然奖赏反应减弱,需要更强刺激才能获得满足感,会导致使用剂量更大、戒断更难。若儿童期使用过多,可能有精神障碍的风险(特别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12]。而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常伴有焦虑、睡眠障碍等情况,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13]。童年期虐待及忽视会破坏儿童功能性应对模式的发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童年期虐待及忽视的青少年患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和抑郁症状以及更低水平的社会心理功能[12]。
1.2.3 童年不良经历
童年不良经历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虐待、忽视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等童年不良经历。这些遭受童年期虐待和忽视的青少年,在成长关键期时期、心理发展时期、面对外界挑战和压力时、遭遇挫折或不愉快的事情时、人际交往中、情绪调节能力都欠佳,青少年长期处于自我怀疑和否定的状态,对自身价值产生严重的困惑,无法从内心深处获取足够的力量去应对挑战,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泥沼[14]。所以,当负面情绪无法通过正常的社交渠道得到缓解时,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便可能成为他们释放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
研究指出[15],NSSI 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遭受更为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自伤行为往往与多种心理障碍共存,这些障碍包括饮食障碍、由物质滥用引起的精神障碍、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以及强迫症。NSSI行为可能作为一种减轻焦虑和(或)抑郁情绪的方法。自伤行为最常被用作情绪调节的手段,目的是减少或逃避那些令人不快的情感状态。
1.2.4 家庭
不良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缺少父母陪伴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差,易于造成儿童用自伤行为缓解不良刺激和情绪。家庭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个体性格及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可减轻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和自伤行为;反之,一个缺乏亲密度和凝聚力的家庭环境则会使青少年更易受情绪障碍的困扰,从而发生自伤行为[16]。
1.2.5 社会经济地位
童年期忽视常发生于家庭经济较差的家庭,并对成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青少年,受忽视情况较为严重,且NSSI 行为发生率更高。同时,各个国家因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国家照顾者可能会因宗教信仰和文化团体宗旨在儿童生病或不健康时,拒绝医疗服务[12]。
1.2.6 孤独感
有研究表明[17],高中生童年心理虐待与忽视、孤独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孤独感在童年心理虐待与忽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作为个体的一种重要的内心感受,对心理健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样情景下,孤独感水平低的个体就可以找到合适的支持资源调整情绪,而孤独感水平高的,无法恢复找到合适的资源调整心理稳定。
1.3 大学生童年期忽视的研究工具
1.3.1 童年期创伤量表(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
由Bernstein等编制,采用Likert5点评分,由28个条目构成,包括25个临床条目和3个效度条目,分为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5个维度,中文版量表由赵幸福等人翻译,并在青少年中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效果较好。
1.3.2 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and Neglect Scale,CPANS)我国学者邓云龙、潘辰与唐秋萍在2007年借鉴以往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修改和删除了一些条目编制了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and Neglect Scale,CPANS),一共31个项目,分别为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心理忽视分量表,虐待分量表有责骂、恐吓和干涉3个维度,忽视分量表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和身体/监督忽视 3个维度,采用5点李克特计分(0代表“无”,4 代表“总是”),分数越高其遭受的虐待和忽视就越严重[18]。该总量表的Cronbachs’a 系数为 0.88,心理虐待分量表的 Cronbachs’a系数为0.82,忽视分量表的Cronbachs’a 系数为 0.83。该量表的测量项目更符合我国家庭教育的特征。
1.4 大学生童年期忽视的护理措
1.4.1 阶梯式心理护理
需要层次理论,主张人类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直至自我实现需求逐层递增。在医学护理中应用该理论,意味着护理工作需按照患者需求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支持。阶梯式心理护理旨在逐层满足患者从基本生理需求到高级心理需求的过程,通过分阶段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性和整体生活质量[19]。
1.4.2 积极心理干预
有研究表明,对于童年忽视者采用积极心理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其幸福感,鼓励患者抒发情绪,帮助患者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识别自身优点,树立自信;通过建构缓冲力量,帮助患者发掘、建构并展现自身优势,形成良好的应对行为[19]。
1.4.3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一种有时间限制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形式多样化的心理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疾病。CBT 可通过帮助个人认识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应对异常心理和情绪问题,在治疗儿童和成人心理问题方面有较好的效果[20]。
1.4.4 心智化家庭疗法
心智化家庭疗法是一种聚焦于培养心智化能力的家庭干预方法,即聚焦于患者内心状态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理解自身和他人内心状态的能力,进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相对于常规疗法,心智化家庭疗法可显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降低自伤自残发生率[21]。
1.4.5 团体辅导
有研究表明[22],团体辅导后的后测,童年忽视者其分离情绪解决型应对方式和问题解决应对方式的积极度均有显著提升,说明团体辅导干预是有效果的。
1.4.6 书写表达干预
有研究表明,书写表达干预对童年忽视者有积极的影响。书写过程中参与者需要不停的书写,即不用反复去阅读自己书写的内容是否合乎逻辑,不用担心拼写错误或是标点符号和文法,也不需删除自己已经书写的内容,从自我认识、我与自然、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等方面开展主题性写作,每次书写分为 3 个部分,即主题讲解、自我书写、活动运用、每个部分30 分钟,共计90 分钟。所有参与者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对所有参与者书写内容遵循保密原则[6]。
1.4.7 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亲密的朋友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包括关心和鼓励),让个体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个体感受到朋友的善意和关怀,并且个体体验到一种联系感和舒适感时,他们会产生更多的自我接纳和自我友善感,从而增多积极感知,以应对压力和逆境[2]。
综上所述,童年期忽视与青少年NSSI 行为存在相关关系中,孤独感和述情障碍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阶梯式心理护理、积极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心智化家庭疗法、团体辅导、书写表达干预、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等方式,可以为青少年NSSI 行为预防、治疗、管理、康复方案及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代重塑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科印, 谢杭琦, 钟玉洁, 等.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1-11.
[2] 徐佩苗. 童年期情感忽视与高中生抑郁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24.
[3] 鲁丹凤, 王苑芮, 黄时华, 等.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童年期情感忽视、述情障碍和自尊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 2024,51(13):2429-2434.
[4] 严洁玉, 王丽萍, 刘媛.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职高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校园心理, 2025,23(02):145-151.
[5] 苑漪帆. 童年期情感忽视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路径及教育启示[D]. 江南大学2024.
[6] 陶正宇. 女大学生童年忽视与幸福感的关系[D]. 云南师范大学, 2022.
[7] 任晓虹, 林岑, 岑雨, 等. 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45(04):525-529.
[8] 熊果.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中职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24.
[9] Salzmann S, Salzmann-Djufri M, Euteneuer F.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Narrative Review[J].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2,9:815508.
[10] 张小崔, 朱婷, 雷辉, 等.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50(01):143-148.
[11] Norman R E, Byambaa M, De R, et al. The long-term health consequences of child physical abuse, emotional abuse, and neglec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Med, 2012,9(11):e1001349.
[12] 朱正敏, 蒋小剑, 葛盈琼, 等. 童年期忽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5,33(04):415-420.
[13] 蔡丽茜, 谢贻洁, 黄婷.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危因素分析[J]. 安徽医专学报, 2025,24(01):149-151.
[14] 田亚敏, 张利, 贾淼, 等. 童年不良经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性研究综述[J].心理月刊, 2025,20(06):230-234.
[15] 和杰, 吴夏倩, 詹妍妮, 等. 青少年抑郁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分析[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5,38(01):10-14.
[16] 查彩慧, 欧婉杏.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识别和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07):697-699.
[17] 谢沂霖. 童年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18] 高苇. 阶梯式心理护理改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作用评价[J]. 婚育与健康,2025,31(06):172-174.
[19] 宋文静, 胡颖颖, 叶铭惠, 等. 服毒自杀未遂患者积极心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25,40(06):76-80.
[20] 程义超, 史佳欣, 王佳城, 等. 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焦虑症状的Meta 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5,33(04):431-438.
[21] 蔡晓青, 卫萍, 陈钰晓, 等. 心智化家庭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感、抑郁程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4,39(05):707-711.[22] 夏丹. 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D]. 华中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张心怡(2005-),女,四川成都人。
通讯作者:张彩元,女,硕士,研究方向:老年护理,社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