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姚建霞
无棣水总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中小型水利工程作为服务面广、数量庞大的基础性设施,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受制于历史遗留、政策执行与地方财政承压等因素,该类工程的日常养护与运行管理普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地区甚至长期处于“建而不管”状态。由于工程分布分散、规模差异显著,其维护管理体系难以形成统一规范,加之基层水利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欠缺,使得工程运行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农村水利改革的深入推进,维护管理已成为提升水利工程使用效益与延长寿命的关键一环。本文立足中小型水利工程运行实际,系统评估当前维护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探寻适配新发展阶段要求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提供现实依据与思路支持。
一、中小型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的现状分析(一)责任划分模糊影响管理实效
中小型水利工程权属结构复杂,涵盖国有、集体及村民自建等多种形式,在管理主体界定上长期存在不清晰、不稳定的问题。部分地方未能落实“权责一致”的管理原则,导致日常巡查、维修与应急处理职责交叉或空缺。一些小型工程因责任主体不明确,出现汛期前无人检查、设施损坏后无人修复的情况,影响防洪灌溉功能的正常发挥。管理层级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信息传递不畅,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执行力与响应速度。
(二)维护资金渠道单一制约运行保障
中小型水利工程维护所需资金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付,但受限于县乡财力薄弱,资金投入经常难以按需落实。部分村级工程甚至完全依靠群众自筹,导致维护工作极不稳定。项目建成后的运维费用未能纳入常态预算,缺乏制度性保障。一些地方虽设立水利工程管护专项基金,但使用流程繁琐、资金规模有限,难以覆盖工程日常检查、保养和突发性修复开支,成为制约养护质量的现实障碍[1]。
(三)技术手段落后制约管理能力提升
中小型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普遍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缺乏现代化技术手段支持。基层人员对结构隐患识别能力不足,常常无法及时掌握设施运行状态。现有检测设备配置水平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缺少统一平台对工程状态、维修记录与巡检数据进行整合,影响科学决策与养护计划制定。部分工程虽安装基础监控设备,但因缺乏维护与数据分析能力,实际使用效果有限,技术手段与管理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
二、中小型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明晰权责体系,构建协同管理机制
推动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标准化,需以权属登记为基础,建立“确权—定责—监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与工程所有者的职责边界,通过签订管护协议、设立责任人名册等形式,固化责任链条。在此基础上,可推动建立以县级为主导、乡镇为执行主体、村级协助参与的分级管理模式,通过上下联动提高工程运行保障水平。构建考核评估机制,将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格局。
(二)拓宽资金渠道,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是保障工程维护持续性的前提。应将中小型水利工程维护费用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设定维护费标准,通过“以养促管”形成良性循环。引导保险机构介入工程风险保障领域,为水利设施提供灾害损毁后的快速补偿路径,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在资金使用方面,应简化报批流程,提升资金到位效率与透明度。
(三)强化技术支撑,推动管理方式现代化
提升维护管理的科技水平需依托信息化平台与智能感知技术。建设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数据库,统一记录设施位置、结构参数、维护周期等核心信息,实现动态更新与查询。配备移动终端与智能巡检工具,提高巡查效率与隐患发现能力。引入 GIS 与遥感技术进行水源地变化、渠道淤积等问题监测,辅助制定维修决策与应急方案。推动与上级水利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互通与预警联动,逐步构建“感知—分析—响应”一体化的智能运维体系[2]。
三、推进维护管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一)建立常态化巡检与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维护管理长效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将巡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需结合工程类型与运行风险等级,设定不同频率的巡检周期与检查项目,形成以“日常巡查+重点检查+专项排查”为基础的全覆盖巡检体系。基层水管单位应通过值班登记、图像留存与任务清单方式记录巡检全过程,提升巡查质量与可追溯性。同步建设基于风险因子的预警模型,将雨量、水位、结构变形等关键参数设为监测指标,一旦触发异常信号即自动预警并分级响应,推动水利工程从被动维护向主动防控转变。
(二)推动养管队伍专业化与激励机制建设
水利工程维护的核心在人,现阶段不少乡镇、村级工程因人员不足或技术能力有限,管理效果不佳。需加快推进专业水利管护员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岗位设置与片区管护整合等方式,配备稳定的基层水管力量。鼓励高校、水利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开设专门培训班,围绕工程识图、设备养护、风险识别等实操技能进行强化培养。建立岗位补贴、绩效评估与晋升通道,将工作成效与个人激励挂钩,提高岗位吸引力,增强责任意识与技术储备,激发一线人员管理主动性。
(三)推进运维信息公开与群众协同共治
工程管理透明化是提升公众监督与参与度的有效手段。建议在乡镇或村级公告栏、政务平台公开工程运行状态、维护计划与资金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动村民水管协会、灌区用户组织等基层群体参与巡查监督与管护协商,将工程养护纳入村级事务管理范畴,形成“村民提建议、政府做决策、群众来监督”的良性互动格局。通过开展水利宣传月、志愿服务行动等形式,提升村民对水利设施运行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维护氛围,为水利工程运行注入持续社会动能[3]。
结语
中小型水利工程维护管理作为保障工程效能的基础环节,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灾害防御能力的稳定性。面对当前管理责任不清、资金来源不足与技术手段滞后的现实问题,需从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与技术革新三个层面系统推进优化。通过明晰责任体系、健全投入机制与推动信息化升级,不仅可实现工程运行状态的持续稳定,也有助于培育一支具备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基层水利管理队伍。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为构建现代水利治理体系夯实基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村生态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宏强. 中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4, (7): 56-59.
[2] 李志新.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中小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探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5, 31(2): 44-48.
[3] 周建军. 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业工程技术, 2023, 43(6):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