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事业单位财务资产采购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张晓东

四川美术学院

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承担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财政收支管理、资产调配与采购行为直接影响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制度规范程度。长期以来,财务、资产和采购三类职能由不同部门分散管理,造成流程割裂、信息孤岛和监督真空,已逐渐难以满足新时期对精细化、透明化、集成化管理的现实要求。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强调以“全过程可控”为目标,将业务活动从源头设计到终端处置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对提升事业单位资源统筹能力和运行规范化水平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本文以全生命周期为逻辑主线,从职能融合、系统建设与机制协同三方面出发,探讨构建财务、资产与采购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路径机制,为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务参考。

一、事业单位财务资产采购一体化的价值逻辑(一)实现财务资源配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财务行为贯穿采购立项、资产形成、预算执行与决算处置全过程。一体化模式通过将财务要素嵌入资产采购各环节,提升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同步性与一致性。预算安排不再停留于计划层面,而是通过采购合同、资产验收等数据节点实时反馈执行情况,构建“预算—支付—核算—反馈”闭环机制,保障财政资源投向精准与支出合规。配套的支付管理系统与资金执行监控机制可进一步压缩资金流转盲区,强化事前控制与事后追溯的全程监督效能。

(二)推动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深度嵌入业务流程

传统资产管理多聚焦于入账后的登记、使用与报废,缺乏对资产形成环节与退出机制的有效统筹。全生命周期视角下,资产管理前置至采购论证阶段,贯穿合同履约、技术验收、价值评估、维护记录与清理退出各环节,使资产全程状态清晰可溯。依托统一平台对资产状态进行动态更新,有利于实现账实相符、物责匹配、效率可衡量的管理目标。资产使用期间还可嵌入成本核算、维修计划与绩效评估环节,强化资产运营分析能力。

(三)构建以协同驱动为核心的采购管理新机制

采购作为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连接枢纽,是实现流程协同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统一的采购计划模板、数据接口标准与审批流程规范,实现从需求提出到验收入账的数据链条无缝衔接,打破原有“计划孤立—流程碎片—结果分离”的操作局面,推进采购标准化、透明化与风险可控。统一采购平台还能促进各类采购方式的分类精细运行,提升执行效率与成本效益。借助供应商数据库与绩效评估工具,可对采购行为进行周期复盘与信用评级,提升整体供应体系的规范性与响应力[1]。

二、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一体化实施路径设计(一)搭建跨业务板块的信息化集成系统

系统集成是实现流程协同的基础条件。通过构建集预算管理、采购执行、合同管理、资产登记与财务核算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数据标准统一、操作路径贯通、信息实时联通。信息系统设计应涵盖流程驱动引擎、角色权限分配与智能预警功能,为一体化运作提供数字底座。数据接口需覆盖单位内各职能模块,防止形成“系统内孤岛”,保障平台整体运行效能。系统建设还应同步考虑数据安全、可扩展性与用户操作便捷性,提升平台在多业务场景下的适应能力与交互效率。

(二)重构权责明晰的组织运行与管控机制

在职能融合过程中,须重新界定部门间权责边界,明确预算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采购执行部门在不同阶段的主责与协同职责。通过设立业务联络员、设岗定责、跨岗培训等方式,推动部门协同由“并行作业”转向“流程协作”。建立责任追踪制度,对预算执行偏差、资产闲置率、采购延误情况进行全程记录与结果归因,强化制度执行力与工作闭环效应。职责重构还应同步嵌入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以目标达成为导向的监督激励机

制。

(三)以关键节点控制为抓手推动风险管理机制优化

全生命周期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过程风控机制,应以数据节点为载体设立风险控制点。在立项审批、合同签订、资金拨付、资产入账、处置核销等关键环节设置审批路径与权限控制,确保流程不越界、资源不失控。结合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异常行为进行实时识别与预警处置,提升管理反应速度与风控前置水平。通过流程节点嵌入财务监审机制,实现风险共担与责任共建。风险管理还应加强结果归档与经验复盘,推动形成可追溯、可优化、可复制的风险处置模型[2] 。

三、一体化模式运行中的重点支撑要素(一)统一制度框架保障机制协同推进

制度是运行机制的基本前提,应以一体化改革为核心制定管理办法、操作细则与评价体系,将分散的财务、资产、采购制度统一于一体化框架之下。制度设计应突出操作性与协调性,兼顾通用性与行业特征,在内容结构上体现对“三权融合”的支持逻辑,提升制度执行的一致性与可落地性。各项制度之间应具备良好的衔接性与匹配度,避免责任重叠或执行空档,增强制度体系对实际业务的指导力与规范力。

(二)构建多层级数据归集与共享机制

高效运转的一体化系统离不开多源数据的集中与互通。在单位层面应建立完整的数据归集链条,覆盖采购预算、资产分类、财务支付、合同履行、后期核销等环节,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共享访问。在区域或主管单位层面,可依托集中监管平台实现跨机构数据对接,为行业监管、财政统筹与绩效评价提供全景式数据支撑,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管理监督的精准性。数据治理还应明确更新频率、质量标准与接口规范,保障共享数据的准确性与可用性[3]。

(三)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导向持续优化

评价体系是推动机制运行持续优化的重要抓手。一体化管理应设定涵盖财务效率、采购规范、资产利用、协同程度等维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数据与过程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周期性考核。评价结果不仅用于绩效奖励分配,更应反馈于制度修订与流程优化过程中,形成“评价—修正—提升”的内循环结构,实现管理效能的动态进阶。结合岗位责任、业务特征与阶段目标,灵活调整评价维度与权重,确保考核结果具备实践导向与改进价值。

结语

财务、资产与采购的一体化管理是推动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优化与管理模式革新的关键环节。以全生命周期视角为统领,将管理触角延伸至业务发生的起点与结束的终点,为制度运行与资源配置提供全过程支撑。构建信息平台、理顺权责体系、推动制度融合,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与风险的系统化防控。实践证明,一体化机制不仅提升了内部运行效率,更增强了单位在预算执行、资产调配与绩效考核等关键环节的可控性与透明度。未来,事业单位应在一体化基础上不断拓展其外延边界,构建协同高效、集约规范、智能可控的内部治理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管理保障与制度基础,真正实现从“职能整合”向“治理重塑”的实质性跃升。

参考文献

[1] 王振华. 推进事业单位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的路径分析[J]. 中国财政, 2024(11): 88–91.

[2] 胡静.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政府采购与资产管理融合机制探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3(7):45–48.

[3] 刘思远. 财务、资产、采购一体化建设中的系统协同研究[J]. 财会研究, 2024, 40(3): 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