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作者

白琨

赤峰二中国际实验小学 024005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转换的迟滞与认知冲突

新课程倡导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数学学习应贴近生活、注重思维过程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然而,许多教师仍难以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对“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形成路径依赖。这一理念转换的迟滞,不仅源于对新理念理解不够深入,更由于新旧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未能有效调和。部分教师虽认同改革方向,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跳出知识传输的框架,对学生自主探究和组织合作学习存在能力焦虑与信心不足。理念与行为之间的脱节,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障碍。

(二)知识结构的短板与能力恐慌

新课程强调跨学科整合与数学应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创新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等多方面能力。现实中,不少教师的知识结构仍停留在传统数学教学范畴,对统计概率、数学建模、项目化学习等新内容缺乏系统掌握。同时,在教学媒体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应用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这种知识与能力的断层,使教师面对新课程要求时容易产生“能力恐慌”,进而影响其教学效能感和专业自信。

(三)评价体系的桎梏与时间稀缺

尽管新课程提倡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但当前许多学校仍以学业成绩、升学指标为主要考核依据,导致教师在实践创新中受到显著制约。量化评价体系无形中强化了“应试”倾向,使得教学改革难以真正落地。同时,教师普遍面临高强度的工作负担,日常授课、作业批改、班级管理等事务已占据绝大部分时间,用于教研、培训与反思的自主发展时间极其有限。时间稀缺与评价压力共同作用,使许多教师陷入“想改革却无力改革”的实践困境。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路径与策略

(一)构建“理念-知识-实践”一体化的精准培训体系

“理念-知识-实践”一体化精准培训体系,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补知识短板为基础、提实践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培训中三者割裂的局面。培训中先深度解读核心理念,助力教师重构认知;再结合教学需求补充跨学科、教育技术等知识;最后通过实践演练、案例分析等引导理念与知识落地,并加强培训后跟踪指导,形成“认知-补充-应用-反思”闭环,保障培训实效。例如,某地区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合”精准培训。前期,邀请教育专家以专题讲座、互动研讨解读“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理念,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落地要点,助教师突破认知误区;中期,开设“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信息技术在图形教学中的应用”等课程,补充教师跨学科整合与技术应用知识;后期,组织教师在校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实践,提交方案并在教研组内课堂展示,导师全程参与,课后针对理念渗透、知识呈现、学生互动等环节点评指导,助力优化教学策略。培训后,通过线上交流群跟踪教学实践,每月一次线上答疑,确保所学持续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建立“校本教研-区域协同-高校引领”的多元支持网络

“校本教研-区域协同-高校引领”多元支持网络,整合校、区域、高校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校本教研立足校情,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解决教学具体问题;区域协同打破校际壁垒,靠资源共享、联合教研促进经验互补;高校引领依托理论优势,提供前沿理念与科研方法指导。三者协同形成覆盖教师成长各环节的支持体系,为教师搭建广阔成长平台。例如,某市教育局联合当地师范院校,为小学数学教师构建“校本教研-区域协同-高校引领”的支持网络。在校本教研层面,各小学以年级数学组为单位,每周开展集体备课,围绕新课程教材重点难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每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组内教师针对同一课题设计不同教学思路并课堂展示,课后集中评议以总结优化教学方法;在区域协同层面,该市将辖区内小学划分为若干教研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优质学校牵头,每学期组织两次跨校教研活动,同时搭建区域教学资源平台,共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资源,方便教师随时获取;在高校引领层面,当地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团队与各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学期安排专家到校开展两次专题讲座,还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帮助其将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撰写教学论文或案例,部分教师在专家指导下,研究成果获市级教学成果评选奖项,有效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三)推行“发展性-过程性”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发展性-过程性”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突破传统量化结果评价局限,更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与素养提升。发展性评价按教师个体差异定目标,通过评价提针对性发展建议;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全程,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多环节收信息,全面反映教师表现。该机制以促专业发展为目的,兼顾当前成效与未来潜力,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其聚焦教学创新与能力提升。例如,某小学为小学数学教师推行“发展性-过程性”评价机制,从评价内容与方式两方面构建体系。内容上设教学过程、教研参与、专业成长三维度:教学过程维度通过定期听课、检查教学设计与作业批改、收集学生课堂反馈,评价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学方法创新及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情况;教研参与维度依据教师参与集体备课、跨校教研、专题培训的次数与表现,兼顾其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贡献;专业成长维度通过查看专业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日志、发表论文或获奖情况,衡量教师自我提升努力与专业发展成效。方式上采用“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教+领导评价”,每学期两次阶段性评价,年底一次综合评价。评价后,学校领导与教研组长共同撰写报告,肯定优势、指出不足,并结合教师需求制定个性化专业发展计划。该机制实施后,教师不再单纯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更注重教学过程优化与自身能力提升,课堂教学创新性、学生参与度及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均显著提升。

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理念转换、知识能力、评价机制等多重困境,我们应当从系统支持的角度出发,通过精准培训、多元协作和发展性评价等方式,为教师创造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乎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度与质量。唯有不断探索、持续反思、共同助力,才能在教育变革中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聪忠.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成长历程和专业发展路径[J].教书育人,2024,(13):47-49.

[2]陈琪.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科幻画报,2022,(01):215-216.

[3]王圣昌,杜依铭.以重构课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J].小学数学教师,2023,(0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