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经神话”到科学依据:脑科学对基础教育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宋静婷
兰州成功学校 730100
初中心理基础教育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质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脑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念。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神经神话”却广泛流传,对初中心理基础教育产生了误导。因此,从“神经神话”走向科学依据,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指导初中心理基础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神经神话”在初中心理基础教育中的表现及危害
(一)“神经神话”的表现
“神经神话”是指那些缺乏科学依据,却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关于大脑的错误观念。在初中心理基础教育中,“神经神话”屡见不鲜。例如,有人认为“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艺术创造,学生应该根据自身优势侧重发展一侧大脑”,这种观点忽视了大脑功能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还有观点称“大脑只利用了 10% ,还有巨大潜力可挖”,这一说法缺乏科学支撑,误导了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
(二)“神经神话”的危害
“神经神话”对初中心理基础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危害。首先,它可能导致教育决策的失误。学校和教师可能依据这些错误观念制定不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发展。其次,“神经神话”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惑。学生可能会因为所谓的“大脑优势”或“潜力限制”而产生自我否定或过度自信的情绪,不利于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神经神话”阻碍了初中心理基础教育基于科学依据的发展,使教育实践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脑科学为初中心理基础教育提供的科学依据
(一)初中生大脑发育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从脑结构来看,大脑的灰质和白质体积不断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和复杂,这为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脑功能方面,初中生的大脑皮层逐渐成熟,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大脑的奖赏系统和情绪调节中枢也在不断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绪状态。
(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脑科学研究揭示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注意力方面,初中生的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引导来维持其注意力。在记忆力方面,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有所下降,而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提高记忆效果。在思维方面,初中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实例,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转变。
三、脑科学对初中心理基础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课程设计方面
基于脑科学研究成果,初中心理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大脑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例如,在教授情绪管理知识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情绪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情绪的产生和表现形式,再逐步深入讲解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课程设计应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采用图片、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
脑科学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合作学习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活大脑的多个区域,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探究式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1]。此外,情境教学法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脑科学的发展对初中心理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脑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成果,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邀请脑科学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教师的脑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基于脑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对初中心理基础教育实践的反思
(一)科学依据的应用不足
虽说脑科学已为初中心理基础教育输送了海量科学依据,可于实际教学场景里,其应用广度与深度均有欠缺。不少教师依旧因循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对脑科学研究成果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未予足够重视。这致使先进理论难以落地转化,影响教学效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强化对教师的培训与引导迫在眉睫。通过系统培训、专家讲座、实践研讨等多种形式,助力教师深入理解脑科学,掌握其应用方法,从而提升他们将科学依据融入教学的能力,推动初中心理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二)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
初中生大脑发育进程与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显著。然而在实际教学里,教师受限于教学时间、班级规模等因素,常常难以周全地顾及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如此一来,部分学生可能无法从统一教学中充分汲取知识养分,长此以往,其心理健康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2]。为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强化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可借助分层教学,依据学生能力分层授课;开展个性化辅导,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从而精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助力其健康成长。
(三)跨学科合作的缺乏
初中心理基础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但当下各学科在开展教学与研究时,合作程度较低,彼此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十分匮乏。脑科学领域不断涌现的成果,其深入解读与有效应用,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合作。鉴于此,必须大力加强跨学科合作力度,搭建起学科交流的桥梁,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不同学科的智慧与力量[3]。如此,方能为初中心理基础教育构筑起更完备、更科学的支撑体系,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
从“神经神话”到科学依据是初中心理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脑科学为初中心理基础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揭示了初中生的大脑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优化课程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科学依据应用不足、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跨学科合作缺乏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加强脑科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初中心理基础教育朝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加仙,张志聪,陈丹,等. 教育中神经神话的可视化分析及教育启示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08): 63-78.
[2]杨秀,蔡迎旗. “神经神话”的教育观念探源 [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3, (03): 19-22.
[3]周加仙. “神经神话”的成因分析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03): 60-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