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张小平
四川省德阳市青衣江路小学校 四川德阳 618000
引言: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单是传递知识的环节,更是培育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观念的关键渠道,但实际教学里,实验内容常因抽象费解或脱离生活,致使学生学习兴趣薄弱。情境创设的运用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借助构建生活化、问题化与探究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萌发认知需求并主动参与实践,这种方式既契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也有利于达成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为科学素养的提升搭建了有效桥梁。
一、情境创设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1. 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并非依靠教师单方面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构建而成,科学实验教学若仅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学生通常难以真正理解,而贴近生活的情境可成为 “意义建构”的重要支撑。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着重强调,学生的潜在能力需要在适宜的情境与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当科学实验缺乏情境支撑时,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更难以激活自身潜能,通过创设合理情境,教师可为学生打造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环境,并在合作互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架支持,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难题,又能激发其更高层次的探究意愿,推动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1.3 体验学习理论
体验学习倡导 “做中学”,认为知识的理解需在亲身实践与反思过程中逐步形成,若缺乏合适情境,实验教学容易陷入形式化,将实验与生活相联系,像模拟自然现象或还原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能在体验过程中察觉科学的价值,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应用价值
2.1 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的核心在于动手实践,情境创设让实验操作拥有更明确的目标,学生受问题驱动会更加专注于实验操作,像在 “空气是否占有空间” 的实验中,带着明确问题进行操作会让他们更加投入,操作能力与相关技能也随之提升。
2.2 提升操作能力
科学素养不仅包含对知识的掌握,还涵盖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问题场景中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结果,接受系统的探究训练,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质疑与推理,科学思维在思想碰撞中不断发展,开放性问题也能有效激发创新意识。
2.3 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仅包含对知识的掌握,还涵盖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问题场景中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结果,接受系统的探究训练,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质疑与推理,科学思维在思想碰撞中不断发展,开放性问题也能有效激发创新意识。
2.4 优化课堂结构
传统实验课堂大多采用 “讲解 — 操作 — 总结” 的单一模式。情境创设打破了这种线性结构,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动手实验并分享成果,课堂从单向传递转变为互动交流,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改善了师生关系与学习氛围。
二、情境创设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1.案例一:基于生活情境的实验创设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是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有效方法之一,以《空气占有空间吗?》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球的膨胀、饮料瓶中的气泡等。
实验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倒扣杯子入水实验和气球充气实验,通过观察倒扣杯子不进水、气球逐渐鼓起的现象,学生能直观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有空间的特性。
实验结束后,学生不仅掌握了 “空气占有空间” 的科学概念,还在情境推动下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2.案例二:基于问题冲突的实验创设
创设问题冲突情境,往往能迅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以《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展示 “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变弯” 的现象,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原本笔直的筷子为何在水中会呈现弯曲状态?这一现象使学生的直觉认知与观察结果产生矛盾,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力。
实验环节,学生通过玻璃杯装水的折射实验进行验证,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部分学生负责操作,部分学生观察现象,还有部分学生进行记录与汇报。
这种基于问题冲突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困惑中主动思考,在合作探究中逐步突破认知难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达与讨论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科学原理,还锻炼了交流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案例三:基于探究任务的实验创设
创设探究任务情境,可将科学问题转化为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究,以《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为例,教师先提出 “夏天树荫下为何会更凉爽” 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联。
之后,教师布置实验任务:用透明塑料袋套在植物枝叶上,观察塑料袋内是否会出现水汽,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开展观察与数据记录工作,部分小组还会对比不同植物或不同时间段的实验效果。
这一案例表明,探究任务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与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力。
结语:
情境创设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思维,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均表明,生活化、问题化和探究化的情境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境的真实性与适宜性,避免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未来还需不断拓展情境创设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实验教学朝着生活化与创新化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霞.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4.DOI:10.27048/d.cnki.ggzsu.2024.001113.
[2]凌贵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39(10):69-70.DOI:10.199 35/j.cnki.1004-2326.2022.10.030.
[3]桑之雯.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N].科学导报,2025-06-30(B02).DOI:10.28511/n.cnki.nkxdb.2025.0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