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证分析

作者

乔萍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五中学 宁夏吴忠 751900

引言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地理教育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野外考察活动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生动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然而,目前关于野外考察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实证研究仍较为有限。本文通过对某初中学生参与野外考察活动的实证调查,分析其对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作用,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一、野外考察活动在地理教育中的意

(一)增强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通过野外考察,学生能够直观观察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某次山区地形考察中,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绘制坡度图和等高线图,亲身体验了地图知识与地形的对应关系。这种实践活动远比课堂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加深理解。

(二)培养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

野外考察要求学生收集实地数据,如气温、降水量、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等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一次河流地貌考察中,学生分组采集河水流速、河床宽度和河岸形态数据,并通过绘制曲线图分析河流侵蚀与沉积特征。这种信息采集与分析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三)促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野外考察往往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在实地分工、信息共享和讨论分析中锻炼合作能力。在城市地理考察活动中,学生小组分别负责街区人口调查、商业设施统计和交通状况记录,最终汇总数据并形成报告。此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提高了其语言表达和汇报能力。

(四)激发问题解决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

野外考察中的复杂环境和突发情况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一次湿地生态考察中,部分样点被洪水淹没,小组成员需临时调整采样方案,并设计新的观测路径。这种应变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是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

二、提升初中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一)科学设计野外考察内容

教师在设计野外考察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理课程标准,将考察内容科学分层。例如,在一次地貌与水文结合的考察中,教师安排学生沿着校园附近的小河进行坡度测量和河岸侵蚀观察。学生分小组进行水流速度测量、河床形态记录,并结合课堂所学的河流侵蚀理论分析河道变化情况。此外,在城市地理考察中,教师将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的空间分布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利用问卷调查记录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并绘制街区分布图。通过这种跨主题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地貌、水文和人文地理知识,还能在实践中理解不同地理因素的相互作用[1]。例如,某小组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河道两侧不同坡度的侵蚀程度不同,并结合土地利用情况提出了初步的水土保持建议。这类科学设计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强化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

在野外考察活动开展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且安全无虞。例如,在一次山区地形考察前,教师先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坡度测量、标高记录和等高线绘制的模拟练习,使学生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随后,教师通过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登山安全、防滑、防中暑等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准备防护装备和应急工具[2]。在实际考察中,一组学生在进行河流流速测量时,发现部分岩石湿滑易滑倒,学生能够按照培训内容迅速调整站位并互相提醒,避免了潜在风险。通过这种前期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学生不仅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还培养了自我保护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顺利完成野外考察提供了保障。

(三)注重过程评价与反馈

过程评价和及时反馈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环节。在每次野外考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和成果展示[3]。例如,在一次城市地理考察中,各小组汇总了街区人口统计和交通流量数据,并通过地图和图表进行展示。教师在点评过程中,不仅指出数据整理的优劣,还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解决思路进行指导,如如何改进问卷设计、优化数据记录方法等。通过过程评价,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方法,反馈环节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从而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这种注重过程而非单纯结果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和持续改进意识。

(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例如,在一次湿地生态考察中,学生首先在课堂上学习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理论,随后在湿地现场进行水质检测、植被分类和鸟类观察。学生通过实地采集的水质数据,结合课堂知识分析水体污染可能来源,并讨论湿地保护对当地生态平衡的意义。在河流地貌考察中,学生通过测量河床坡度和水流速度,验证了课堂所学的侵蚀与沉积规律,并提出了河岸防护建议。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不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还能通过实地操作理解知识内涵,并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长期实践中,学生能够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将课堂知识与真实地理环境相链接,从而提升整体地理素养。

结论

通过对初中学生参与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系统组织的野外考察对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具有显著作用。科学设计考察内容、强化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注重过程评价与反馈以及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有效策略。实践表明,野外考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还能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提供坚实支撑,体现了地理教育向能力导向转型的积极成效。

参考文献

[1]海日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野外考察案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DOI:10.27230/d.cnki.gnmsu.2023.000001.

[2]徐文芬. 指向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野外考察活动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3,(16):45-48.

[3]张镇洋.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