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卢凤婷
淮南经开区中心幼儿园
引言
美术欣赏作为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3-6 岁儿童感知能力、想象力及情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引导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目标,而美术欣赏活动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相较于成人,幼儿的美术欣赏更多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协同作用,对艺术作品产生直观体验与情感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欣赏活动的教育效果,也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契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实践方式,让美术欣赏活动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
1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实践策略
1.1 精选适宜的欣赏内容,搭建“生活化”审美桥梁
1.1.1 贴近生活的艺术元素
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日常用品中,其实不难发现许多富有审美价值的素材。像是班级种植角里形态各异的花草,我们可以引导幼儿留意叶片独特的纹理与微妙的色彩变化;手工区的编织玩具,能让幼儿感受线条交织所形成的独特韵律;还有绘本中生动的插画,例如《好饿的毛毛虫》里别出心裁的洞洞设计。这类素材往往能让幼儿体会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1.2 适宜幼儿的经典佳作
为幼儿挑选艺术作品时,不妨关注一些专为儿童创作的经典之作。像俄罗斯画家夏加尔的《我和村庄》,画面中充满奇幻色彩的动物形象与大胆夸张的用色;还有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的《田鼠阿佛》,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温暖治愈的画面。这些作品构图清晰、情感表达直观,与幼儿的认知特点较为契合。曾有幼儿园组织幼儿欣赏《我和村庄》,孩子们用“房子长在树上,牛儿露出微笑”这样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画面,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与现实不同的奇妙之处,从而激发幼儿对想象画的兴趣。
1.1.3 改编后的艺术精品
面对一些经典的传统与现代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加工与改编。比如将齐白石《虾》的局部放大,让幼儿更细致地观察画家的笔触;通过动画形式呈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尽量避免直接向幼儿展示过于抽象复杂的作品,以免给幼儿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1.2 设计多感官互动,让欣赏“动”起来
1.2.1 感官联动体验
在中班开展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当幼儿欣赏米罗的《星空》时,我们先引导他们在海浪声中触摸砂纸,感受砂纸表面的粗糙质感,以此模拟夜空的独特触感;接着,让幼儿手持荧光棒,自由挥舞出心中“星星的轨迹”;最后,鼓励他们在深蓝色的纸上粘贴闪光片,完成自己心中的星空创作。整个过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从感知作品过渡到表达自我。
视觉层面,为幼儿提供作品局部放大图和色彩卡片,鼓励他们去发现作品中“最喜欢的颜色宝宝”;触觉方面,借助橡皮泥模仿梵高《星月夜》的螺旋线条,让幼儿通过手部的操作,切实体会画家笔触的厚重与力量;听觉维度,根据作品氛围精心搭配音乐,如在欣赏《向日葵》时播放欢快的小提琴曲,欣赏《星空》时选用低沉的大提琴曲。引导幼儿伴随着音乐,用肢体动作诠释自己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
1.2.2 游戏化探索
我们设计了多种趣味游戏,帮助幼儿探索艺术作品。例如“艺术寻宝”游戏,让幼儿在《清明上河图》(儿童版)中寻找特定元素,如“穿红衣服的人”“桥洞下的船”;还有“猜猜我是谁”游戏,鼓励幼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品细节,像“这是一只动物,它的脖子像彩虹一样弯”,以此引导幼儿关注毕加索《格尔尼卡》中独特的变形形象。实践发现,游戏化的形式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小班幼儿在“找颜色朋友”游戏中,就曾自发地对莫奈与雷诺阿作品中的绿色进行比较。
1.2.3 戏剧化再现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作品中的形象。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奔马图》时,让幼儿化身为“千里马”,通过模仿奔跑的动作感受线条的动感;在欣赏《拾穗者》时,引导幼儿模拟“弯腰拾稻穗”的动作,从而体会画面所描绘的劳动场景。这种以身体模仿为主的方式,为幼儿搭建了一条通往作品情感内涵的桥梁,在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2 优化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思考
2.1 构建“分层分类”的资源体系
结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小班阶段可优先选择贴近生活的自然景物图片、活泼生动的卡通形象(如经典绘本插画、萌趣动物摄影作品);中班适宜逐步引入经过简化处理的经典艺术范例,例如梵高《向日葵》局部画面、富有民俗特色的民间剪纸作品;大班则可尝试呈现多元艺术风格,如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之美、现代装置艺术的创新表达片段。
围绕艺术核心要素进行主题化资源整合,构建诸如“色彩与情感表达”“线条与动态感知”“自然与生命意象”等主题资源体系。每个资源包均涵盖精选作品图片、趣味互动设计思路、延伸拓展活动建议,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系统性支持。
2.2 提升教师的“审美引导能力”
组织专项研习:开设“艺术史基础解析”“幼儿审美发展探究”等课程,助力教师深入理解幼儿的审美视角;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以经典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共同探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
尝试引入“艺术资源共享”模式:邀请本地艺术家、传统手工艺从业者走进幼儿园开展活动,例如由陶艺创作者带领幼儿感受陶器的独特纹理,舞蹈工作者引导幼儿通过肢体语言诠释绘画中的生动动态。
2.3 创新家园共育模式
组织“亲子艺术展”,呈现幼儿对经典作品的创意诠释。例如,亲子共同以废旧材料拼贴创作“我们的《星空》”,使家长能够近距离感知孩子独特的审美视角与表达。
倡导“家庭艺术漫步”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进美术馆儿童展区。在欣赏过程中,不妨多以“你觉得这幅画在诉说什么故事”等开放式提问展开交流,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艺术欣赏回归本真的感受与体验。
结束语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蕴含的深层价值,恰似守护幼儿审美感知的柔软土壤,在艺术世界的探索中,为他们搭建起独特的对话桥梁。当幼儿以好奇的目光,将毕加索画作中人物的面孔联想为拼搭的积木,或是在观赏绚烂晚霞时,不自觉地联想到梵高笔下的瑰丽色彩,或许这便是美术欣赏活动于潜移默化间,达成育人初衷的生动体现。展望未来,若能在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共育等层面持续深耕,或许能让美术欣赏真正成为滋养幼儿心灵成长的“精神沃土”。
参考文献
[1]张燕子.“以美育人”理念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策略探析[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3,(10):33-34.
[2]梁燕秋.基于绘本打造幼儿园美术高品质欣赏活动的行动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3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顺益幼儿园;,2023:634-640.
[3]周晞辰.绘本在幼儿园手工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