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应用型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路径探析

作者

高凯东 宋瑞银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引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变革加速,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功能逐步凸显,科研组织模式从“无组织科研”到“有组织科研”成为必然。然而,受科研组织、协同创新、评价机制等的影响,应用型高校科研组织化、科研协同创新、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应用型高校区域经济服务功能。基于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探讨应用型高校科研组织化的现实困境,为实现应用型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应用型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现实困境

(一)科研组织化程度偏低,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应用型高校科技工作各自为政,没有统筹规划,科技力量分散、零散、不成规模。科技体制僵化,行政化严重,科技工作是个人喜好或短期任务,产业性不强[1]。科技平台建设存在短板,无法为多学科交叉团队的组建与研究提供有效支撑,科研工作成果的转化率总体偏低,难以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供给,阻碍了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职能的发挥。

(二)产学研协同深度不足,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缺位

当前,应用型大学与企业仍以签订合作协议为主要形式,缺乏深入的技术攻关与成果共享。由于校企合作项目未明确权责利划分,高校科研人才缺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思维,研发项目往往脱离产业实际,导致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2]此外,学校专业设置的学科门类之间存在壁垒,缺乏跨专业的合作研究条件,较难组建综合性科研团队,进一步制约了校企合作向研发深处推进。

(三)评价体系适配性欠佳,应用型导向机制缺失

多数应用型高校沿用传统的学术型评价体系,将论文产出、科研项目等作为核心指标,对专利、技术转化等方面关注较少。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科研人员忽视横向合作和技术服务,缺乏引领推动产业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缺少团队考核和评价机制,有组织的科研缺乏长效机制[3],这使得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学校创新链与产业链难以有效对接,需要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相适配的评价机制。

二、应用型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策略

(一)构建应用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

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应用型高校需构建以产业需求为核心导向的科研规划制度。具体而言,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等产业科研规划管理机构,定期针对区域重点产业中的技术瓶颈与发展方向开展深度调研和系统谋划,科学布局 3-5 年的科研发展路线图。在组织架构上,按产业领域设立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技术攻关项目组作为基本单元,吸纳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等共同参与,在具体产业研究领域精准确定科技攻关方向,统筹调配各类产业科技攻关资源。管理运作采用项目制与平台化双轨模式:一方面,以产业领域的具体科研攻关项目为载体,整合学校各相关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资源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搭建智慧海洋牧场装备技术、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重点产业领域实体型研发平台,为跨学科协作提供支撑。同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简化项目审批立项、经费管理使用等流程,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多的自主权;推动科研管理部门转型为“一站式” 服务窗口,将工作重心从审批转向服务,为科研团队提供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对接等全方位支持,切实提升科研工作对接市场需求的效率。

(二)深化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制度化建设

高校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路径,联合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建立实体化运作的联合研究机构,具体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为导向,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实体平台,构建由高校主导、大企业与地方政府深度参与的协同创新载体。明确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在资源投入、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权责,确保实体化研发机构规范高效运行。二是创新实施 “企业技术需求目录”机制。由企业主动申报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高校定期汇总征集并组织专家团队分析研判,梳理形成关键技术突破项目清单并“张榜公示”,引导校内科研团队精准对接开展攻关研发,实现科研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三是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体系。设立专项学科攻关基金,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鼓励跨学科团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在平台运行中健全成果转化机制:配备专职技术经纪人才,提供从实验室研发、中试放大到产业化应用的全流程服务,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三)完善应用型科研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改革是驱动应用型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杠杆。在考核指标设计上,需突破以论文、专利数量为主的传统导向,增设技术转移实际收入、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数量、助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成果数量等以社会效益为主体的量化指标,强化科研工作与产业实际的关联度。考核方法应实行分类评价:基础研究侧重考察理论创新水平与学术影响力;应用研究聚焦技术先进程度与市场化推广成效;成果转化则突出实际应用价值与经济效益,确保评价标准与研究类型相适配。考核周期需实现长短结合,对重大科研项目推行中长期考核与事后评估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兼顾团队协作与个人贡献,建立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责任共担、绩效联动的考核机制,既关注团队整体成果,也认可个体在协作中的具体贡献。激励措施方面,可设立“产业服务贡献奖”“成果转化突出奖”等专项荣誉,在职称评定中开辟“社会服务型”晋升通道,对服务地方产业成效显著的科研人员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构建全面综合的评价激励体系,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将精力投向产业服务领域,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效。

结束语:

有组织科研是应用型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抓手。通过从管理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机制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策略,能够推动应用型高校有组织科研模式从松散走向紧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术科研走向产业需求。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探索政府、高校、行业三方联动的保障机制,为有组织科研提供精准保障,构建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黎明.应用型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7(04):111-120.

[2]罗家才,李化树,穆湘兰.地方应用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伦理困境、根源及其纾解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43(08):64-69.

[3]陈爱志.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44-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十四五”第二批研究生省级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专项“新时代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GC202405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