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
余莹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市 442000
一、引言
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水质安全至关重要。目前随着库区的农业集约化发展,农民的坡耕地种植和畜禽养殖等活动产生大量的氮化物和磷化物,经地表径流、地下渗透进入水体,形成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据测算,农业面源超库区入库污染物 60% ,成为库区的首要污染源[1]。而传统治理比较单一,治污效果不佳。本文以丹江口库区为案例,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为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和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参考。
二、丹江口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2.1 污染源解析:坡耕地与畜禽养殖为主要来源
丹江口库区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 62‰ 。农民在坡地耕作容易引发土壤侵蚀,同时化肥使用量 350-400kg/hm2 (超全国平均 260kg/hm2 ),大量氮化物和磷化物随地表水流入水体。数据显示,坡耕地氮元素流失量占农业面源总氮流失量 53% ,是农村面源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2]。
畜禽养殖也是农业面源重要污染源之一。库区现有规模化养殖场 127 家,散养农户 3.2 万户,年出栏畜禽 150 万头。小型养殖场的环保处理设施简陋,1/3 粪便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散养农户大多采用“圈舍-农田”的方式,粪便随着雨水进入河水中,污染库区水源。据统计,畜禽养殖污水的磷污染提供了库区 41%的总磷污染量,是磷相关污染源的主要来源[3]。
2.2 时空分布:夏季暴雨期为污染高发期
丹江口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800-1000mm ,6-8 月暴雨期降水量占全年 60%以上。强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快速冲刷农田土壤、化肥残体及养殖粪污进入水体,导致污染负荷集中爆发。数据显示,夏季暴雨期污染负荷占全年 70% ,总氮、总磷浓度较非雨季分别高出 1.8 倍和 2.3 倍[2]。
空间上污染负荷呈现“支流高于干流、近岸高于湖心”特征[2]。茅塔河、泗河等支流流经农业集中区,坡耕地占比高、畜禽养殖密集,其污染负荷占入库总量 45% ;水库中心区域水质相对稳定。
2.3 治理现状:局部改善与整体压力并存
近年来,库区通过化肥减量、畜禽粪污利用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2023 年化肥使用量较 2018 年下降 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 85%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9%[1]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 52.3% ,但运维效率不足 60% ,存在“重建轻管”现象。2023 年库区主要入库支流中仅 38% 达Ⅱ类标准,其余为Ⅲ类或劣Ⅲ类,总氮浓度普遍超标,治理形势严峻。传统治理因技术碎片化、政策协同不足,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亟需构建系统性技术集成与推广体系。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基于“源头削减、过程阻断、末端净化”治理思路,结合库区农业生产特点,构建多层次污染防控技术体系。
3.1 源头减量:降低污染物产生基数
通过优化种植与养殖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种植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据土壤养分与作物需求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15%-20% ,氮素流失量降低 12%[1] ;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减少农药对水体影响。
在养殖业推行“种养结合”模式:规模化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散养农户通过“合作社+粪污收集点”集中处理。2023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89% ,年减少氮素排放约 300 吨[3]。
3.2 过程拦截:阻断污染物迁移路径
针对暴雨期污染物随径流迁移特点,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构建拦截屏障。生态脱氮沟在坡耕地与水体间设植被缓冲带,利用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及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对硝态氮削减率达 40% ,同时减少 30% 泥沙流失。
用人工湿地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与养殖废水,通过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协同净化水质,化学需氧量、总磷净化效率达 60% ,出水水质提升 1-2 个等级,运行成本较传统工艺 50%[1]⨀ 。
3.3 末端治理:提升污染物的净化效率
末端治理的重点是集中污染区域的污水深度净化。通过对污水设施化处理与生态修复后,能有效降低进入河流的污染物浓度。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多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投资成本低、环保设备简单、设备运营和维护操作易学。这种组合工艺主要适用于库区周边的农村分散性污水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总氮去除率高达 55% ,处理后的出水可以用于农田灌溉[3],达成保水和节水的双重效果。而在养殖密集区内,主要是通过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用厌氧发酵工艺生产沼气用于农村烧饭烧水、节约能源,而生产的沼渣和沼液可作有机肥料来增加耕地肥力,最终形成“养殖-粪污-种植”生态循环链条。
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证研究——以茅塔河小流域为例
茅塔河是丹江口水库一级支流,流域面积 127km²,坡耕地占比 65% ,畜禽存栏量 1.2 万头,2020年水质为Ⅲ类,总氮浓度 1.8mg/L(超Ⅱ类标准 0.8mg/L ),属于典型农业污染小流域。2021-2023 年,该流域采用源头减量+生态拦截+末端净化+监测预警的治理模式,经过 3 年治理,成效显著:水质提升[2](2023 年流域出口处水质达Ⅱ类,总氮削减率 25% ,总磷削减率 40% )、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75% ,土壤侵蚀模数下降 40% ,鸟类种类增加 14 种)、经济效益(化肥成本降低 80 元/亩,产量提高 10% ,增收约 2000 元/户)。
该项目总投资 1524 万元,涉及耕地 1270 亩,亩均治理成本 1200 元。其中,生态脱氮沟、人工湿地等工程性投资占 60% ,技术培训、监测设备等占 40‰ 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达标经济价值测算,年生态效益约 300 万元,考虑农产品增值、生态旅游等间接收益,投资回收期约 8 年,具有可持续性[4]。
五、推广路径与政策建议
5.1 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协同机制
发挥市场主体组织作用,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如测土配方、粪污处理设备),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集中采购化肥、回收粪污),农户按标准开展种植养殖。丹江口市某合作社通过该模式,使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从 30% 升至 90% ,治理效率显著提升[1]。
5.2 完善生态农业补贴制度[4]
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对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技术的农户,按每亩 100 元给予补贴;对建设生态脱氮沟、人工湿地的主体,给予 30% 50%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同时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为生态农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降低农户参与门槛。
5.3 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
针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效率低问题,引入专业化第三方机构负责运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支付费用,实现“建设-运营-监管”分离。十堰市试点显示,第三方治理可使设施运维效率从 60%提升至 90% ,大幅降低管理成本[2]。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茅塔河小流域实证表明:技术集成可有效削减污染负荷,使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总氮削减率达 25% ,亩均治理成本 1200 元,具有经济可行性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丹江口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Z],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24
[2]丹江口水库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J].庞发虎,环境科学学
[3]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白皮书[R],十堰市人民政府,2024
[4]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李海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