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大问题链Big Question Chain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黄海燕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213161

一、引言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明确提出以“培养有深度、有内涵、善思考的学生”为核心教学目标。大问题链(Big Question Chain)作为一种以主问题导引主线思维的教学载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其通过主问题串联知识逻辑与思维脉络,能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学习与主动参与,同时为一线教师提供“立足单元整体、梳理知识体系、提炼核心能力”的教学框架。

译林版《英语》三年级教材包含丰富的语篇素材(如 Story time、Cartoon time 等故事类内容),其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语言难度梯度合理,为大问题链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优质载体。基于此,本文以该教材为例,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大问题链的设计逻辑与实践策略,以期提供参考。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大问题链设计原则问题链的设计需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兼顾教材逻辑与学生认知,具体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紧扣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

大问题链的设计需以教材为根基,精准挖掘单元主题中的语言知识、文化元素与思维训练价值,确保问题链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四大素养目标深度契合。例如,围绕“校园生活”主题,在三年级下册 Unit 1《School things》教学中,设计核心问题“What do you need for school?”,引导学生梳理语篇中的物品名称及用法(语言能力);在 Unit 2《Clean our classroom》教学中,通过“How do you clean your classroom?”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清洁相关表达的同时,领悟“劳动责任、集体意识”等文化内涵(文化意识),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养”的同步推进。

2.关注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倾向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好奇心强、乐于探究。大问题链需贴合其认知特点与兴趣点,避免抽象化、成人化设计。以 Unit 5《Fruit》教学为例,设计层级化问题链:

基础问题:“What fruit do you know?”(激活已有认知,巩固水果词汇);兴趣问题:“What fruit do youlike?”(关联生活经验,激发表达欲);拓展问题:“What can we do with fruit?”(引导发散思维,关联“制作果汁、装饰蛋糕”等场景);深度问题:“Why do you like fruit?”(渗透健康意识,培养逻辑表达)。该问题链从学生熟悉的“水果”切入,逐步拓展至“跨文化场景(如西方水果沙拉文化)、趣味知识(如水果生长周期)”,既贴合兴趣,又为思维与语言能力发展提供支架。

3.遵循“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逻辑连贯

问题链需形成“基础—进阶—深度”的逻辑闭环,避免问题碎片化、跳跃化,确保学生思维能沿问题脉络逐步升级。以“动物”主题单元为例,设计逻辑递进的问题链:感知层:“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认读动物词汇,夯实语言基础);应用层:“How do these animals move?”(描述动物动作,如“fly, jump, swim”,巩固词句运用);思辨层:“Why are these animals important to our environment?”(引导思考“动物与生态的关系”,树立“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辩证思维)。通过三层问题的逐步深入,实现“语言积累—能力应用—素养提升”的阶梯式发展。

三、小学英语大问题链的构建方法

结合译林版《英语》三年级教材特点,大问题链可通过“单元主题提炼、语篇逻辑拆解、生活场景拓展”三种方法构建,具体如下:

1.基于单元主题提炼核心大问题,统领整体教学

单元主题是教材内容的核心脉络,需围绕主题提炼“统领性大问题”,再分解为“课时子问题”,确保单课教学与单元目标一致。

以三年级上册 Unit 3“识新人,知新友”主题为例,提炼核心大问题 “How do you get to know more about new friends?”,并按课时分解子问题:

第一课时(Cartoon time):“What does Bobby do to find Jake?”(从“卡通角色交往”切入,初步感知“询问、寻找”等交往行为);第二课时(Story time):“How does Mike get to know Su Hai and Su Yang better?”(聚焦“区分双胞胎”场景,学习“询问班级、外貌特征”等交往方法);第三课时(综合应用):“What wayscan we use to know new friends in life?”(迁移至生活场景,总结 “主动问候、分享兴趣”等交往策略)。通过“大问题统领—子问题落地”的设计,帮助学生构建“认识新朋友”的完整知识与能力体系。

2.结合语篇情节拆解问题链,深化语篇理解

语篇(如 Story time、Cartoon time)是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的核心载体,需依据语篇情节发展、角色互动、语言逻辑拆解问题链,引导学生 “读懂语篇、理清逻辑、提炼方法”。

以三年级上册 Unit 3《Are you Su Hai?》第二课时(Story time)为例,依据“Mike 寻找 Su Hai—误认 Su Yang—通过班级信息区分两人”的情节,拆解问题链:情节导入:“Who does Mike want to find?”(锁定核心角色,明确语篇主线);语言感知:“What does Mike say when he meets the girls?”(提取“Excuse me, areyou…?”“What class are you in?” 等礼貌表达,夯实语言基础);

细节观察:“Who is Su Yang? How are Su Hai and Su Yang similar?”(引导观察“双胞胎外貌相似性”, 培养细节捕捉能力);

方法提炼:“What helps Mike to tell Su Hai and Su Yang apart?”(发现“班级信息”是区分关键,领悟“多维度认知他人”的方法);

情感升华:“How do they feel after talking?”(关注角色 “友好交往” 的情感,渗透 “礼貌沟通” 的文化意识)。

该问题链紧扣语篇逻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步实现“语篇理解、语言掌握、思维发展”。

3.融入生活实际拓展问题维度,实现“学以致用”

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用语言解决生活问题”。大问题链需打破“教材与生活的壁垒”,将问题延伸至校园、家庭、社区等场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在 Unit 3 第三课时的 Wrap-up 环节,当学生已经学会“询问名字、班级等信息”之后,教师便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向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如果是在校园里遇到一位新的同桌,你该怎么向对方询问姓名呢?于是教师就可以提出何为“How to ask your new deskmate’s name?”的问题来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和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去;再次,如果是到社区活动场地遇到新朋友,我们又会怎么去询问一些有关他/她的一些相关信息呢?比如我们可以说“What games do you like?”;最后,如果回到家里面要介绍给爸爸妈妈认识呢?是不是又要牵涉另一些相关的内容,于是我们就可以引出另外两个有关“询问家族”以及“与长辈的交流”等相关的内容“如何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新朋友”。如“Mom, this is my friend. His nameis…”或者“Dad, this is my friend. Her name is……”教师还将作业设计渗透于生活中,必做作业为“结交新朋友,并为其制作一张朋友卡片”,利用“Are you.?”,“What class are you in?”等句型去了解同学的信息,完成了任务后又自编对话进行了巩固,符合下图标题“融入生活”。选做作业为“我和朋友一起玩‘听音辨人游戏”,游戏过程中利用语言表达巩固操练语言材料。因此,这样的大问题链突破了只有来自教材的问题的束缚,将教材、校园、家庭、社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到“用得上”“用得好”的可喜感觉,增强了学生的语用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具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小学英语大问题链的课堂实践策略

为确保大问题链有效落地,需结合三年级学生特点,运用“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多元评价”三大实践策略:

1.创设具象情境,自然引入大问题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大问题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纳,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问题探究的状态,可以避免“问题突兀、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在Unit 3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多处情境导入大问题及子问题:第一课时 Lead-in 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转来的班级同学的照片,创设“认识新朋友”情境,提问“How can we know this new classmate’s name?”,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Ask‘What is your name?’”,接下来老师就顺势将话题转入本单元的大问题“How do you get to know more about new friends?”,使得大问题的导入更加自然。Cartoon time 版块,教师给学生播放了Bobby 寻找 Jake 的动画片段,并创设了一个“卡通寻宝”的情境:Whatwill Bobby say to find Jake?在此,学生的兴趣可以直接来源于“卡通寻宝”情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对所提出的这个问题产生求知欲。课堂“Story time”环节,制作 Mike、Su Hai 和 Su Yang 卡通手偶,并创设“校园偶遇”的情景,手持手偶模拟情境用语,提问“Mike 说些什么?”创设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形象鲜活的画面更能让学生感知句意。而“Wrap-up”环节则把真实的校园打造成了一个假想的“校园交友角”,让学生们拿着各自的人物名片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及诸如询问对方所在的班级等相关英语知识的口语交流和表达,以此巩固本节课之前学习到的知识点。老师安排情景创设有利用校园、卡通、生活的熟悉场景让学生去把握相关问题。如:把本节课的大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在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解决真问题;将深问题变得浅起来。引导学生用英语通过各种话题操练语言,而不是刻意的学语文课知识般的“记记背背”的教书。问题设置在校园生活相关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小组合作,协同解决核心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大问题链的问题链的难题,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思路,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 Unit 3 教学中,教师多次组织小组合作解决大问题链的关键问题:第一课时通过 Cartoon time 轮流指定两人为“Bobby”和“Jake”,其余两人当“旁白”和“点评员”,并在小组内安排相关台词(如:“Are you Jake?”“No, I'm not. I’m John.”)、动作和表情,并在之后进行小组展示;“蒙眼捉人”活动中,小组中一人为“捉人者”,其他人在“捉人者”蒙眼的情况下进行“Are you…”提问,由“捉人者”来回答猜测的正确与否,在游戏中将句型“Are you…”加以巩固。说一说(Second class period Story time 板块):就如何用自己的话向苏海和苏洋介绍,“除班外还可以怎样区别人呢”展开小组讨论,并创编对话“Are you the one who likes reading?”“Yes I'm Su Hai.”进行课外延展,丰富语用。做一做(Third class period 综合应用板块):小组讨论完成补充新的交际情景——图书馆交朋友、运动会交朋友等,在确定了大意之后创编对话,并上台展演。针对小组合作时会出现的“少数人做、大多数旁观”的现象以及解决的困难,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如分工为记录员、发言员、主持人),同时给一些小组制作句型卡片或者给出示范情景,帮助小组顺利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会想到不一样的区分双胞胎的方式,能够学会如何利用所学内容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育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中的学习目标——学会做事。

3.实施多元评价,动态反馈问题解决效果

大问题链的实践离不开对学生的适时、全维度的问题解决情况作出评价,在保证对学生效果追踪的同时纠正错误,督促学生改正缺点,并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其次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来明白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第三单元教学过程,则运用了“教师评、自我评、互评”的多元性评价方式来覆盖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第一课时在 Cartoon time 读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后,教师评:“Your pronunciation ofAre you Jake?’is clear.”;学生自我评:“I can say the sentence correctly, but I need to act more lively.”;小组互评:“They forgot the action when saying‘Here I am’”;第二课时,Story time 完成后,创编出新对话,教师制定了“评价表”,分别从“句型正确”、“内容完整”、“礼貌表达”3 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礼貌表达”一项没有使用到“Excuse me”的则标记为“有待提升”;互评时着眼于“是否用了新方法分辨不同的动物人物”,如果有该小组同学想到了办法比如用“爱好”等等可评为“创意之星”。第三课时结束之后,对学生单元学业的整体表现做一个总结和“交友小达人”评选,主要是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不能够主动发问和有礼的回答同学的问题;自己完成“单元自评表”,判断“Can I ask others’name in English?”和“Did I help my group solve the problems?”,并邀请家长配合学校评价自己“与朋友用英语交流”的情况。多元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如句子是否正确),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创造性地运用新方法)、学习能力(能否主动合作)等,来体现大问题链学习的实施效果,并使学生由“被评价者”变为“评价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为进一步开展问题解决和后续的学习改进做参考依据。

五、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大问题链的设计与实践,是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实践表明,以译林版《英语》三年级教材为载体,遵循“紧扣教材与素养、关注认知与兴趣、注重逻辑与连贯”的设计原则,运用“单元主题提炼、语篇逻辑构建、生活场景拓展”的构建方法,并依托“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多元评价”的实践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与学习能力。

然而,大问题链的优化仍需持续探索:未来需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四年级可增加“跨文化对比”类深度问题)、不同主题的教学需求(如“节日文化”主题可强化文化意识类问题),动态调整问题链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更精准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5,(04):156-159.

[2]陈立广.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校园英语,2024,(18):64-66.

[3]芦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设计[J].文科爱好者,2023,(05):101-103.

[4]郝青.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J].中学生英语,2023,(3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