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冷链物流断链对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预警机制构建

作者

李宏君

乌兰浩特市场监督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 137400

冷链物流是指对温度要求非常高的物品进行冷藏、运输、储存等物流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生鲜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冷链物流中的断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因此,研究冷链物流断链的影响及预警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冷链物流断链对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冷链物流断链会导致生鲜食品在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温度失控,进而引发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

(一)腐败变质

冷链物流断链会通过温度失控、微生物增殖、酶活性变化等路径加速生鲜食品腐败变质,生鲜食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持新鲜。一旦冷链断裂,温度上升,食品中的微生物迅速繁殖,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生鲜食品,特别是肉类、海鲜等,在常温下存放会迅速滋生大量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分解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冷链物流断链使得生鲜食品在不适宜的温度下长时间存放,从而加速了微生物的繁殖过程。高温环境下,生鲜食品的组织结构容易遭到破坏,导致食品质地变软、口感变差。长时间的高温暴露还会使食品中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影响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如毒素、酶类等。这些物质不仅会降低食品的品质,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部分有害物质在高温下难以被杀死,因此冷链物流断链导致的食品腐败变质具有更高的安全风险。

(二)营养成分损失

温度波动会加速生鲜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解和流失,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在不适宜的温度下,生鲜食品中的酶会加速反应,导致食品内部的营养成分被分解。例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抗氧化物质在高温下容易被氧化破坏,从而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冷链物流断链使得生鲜食品暴露在常温下,这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从而导致食品营养价值降低。生鲜食品中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在常温下容易发生氧化作用,产生不良风味和有害物质。同时,氧化作用还会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在冷链物流断链的情况下,生鲜食品的水分容易蒸发,导致食品质地变硬、口感变差。此外,高温还会破坏食品的组织结构,使营养成分更容易流失。

(三)安全风险增加

对于某些特殊生鲜食品,如肉类、乳制品等,冷链断裂可能导致有害微生物滋生,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冷链物流断链使得生鲜食品在常温下暴露,这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不仅消耗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如毒素等,从而增加食品中毒的风险。例如,肉类在常温下存放超过一定时间后,容易滋生大量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营养成分的流失不仅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可能影响人体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冷链物流断链使生鲜食品在不适宜的温度下暴露,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过程。腐败变质的食品不仅口感变差、气味难闻,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例如,果蔬类生鲜食品在常温下暴露后容易软化、腐烂,而乳制品和肉类则可能出现变色、发臭等现象。冷链物流断链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可能引发消费者投诉和索赔,还可能使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和监管处罚的风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对食品安全有着严格的监管要求,企业必须确保冷链物流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以避免法律风险。

二、冷链物流断链的原因分析

(一)设备故障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设备部件会逐渐老化、磨损,导致性能下降或失效。缺乏定期维护和保养会加速设备老化过程。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或技能不足,可能导致设备操作不当,引发故障。误操作或疏忽大意也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失效。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缺陷,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这些缺陷可能表现为部件质量不合格、材料选择不当或制造工艺不达标等。极端天气条件、恶劣的运输环境或意外碰撞等都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失效。这些外部因素可能超出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范围,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二)操作不当

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及时检查设备状态、未按规定温度进行操作等。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冷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不够熟悉。操作人员对工作不够认真,未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导致操作失误。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操作人员的监督和考核不够严格。企业未能为操作人员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外部因素影响,如交通拥堵、气候恶劣等不可抗因素,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或进行正常的装卸作业,从而影响温度控制。

(三)运输延误

道路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交通状况不佳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冷链物流车辆的运输速度和时间。恶劣天气条件(如暴雨、暴风雪、高温等)可能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增加运输难度和时间。冷链物流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或更换部件,从而延误运输时间。冷链物流企业的调度计划不合理或执行不到位,导致车辆未能按照预定路线和时间进行运输。驾驶员疲劳驾驶、违规操作等行为也可能导致运输延误。

(四)管理不善

企业管理层对冷链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冷链物流管理纳入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议程。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或不完善,难以有效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使得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冷链物流行业人才短缺,高素质、专业的冷链物流管理人员匮乏,难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企业在追求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冷链物流管理的投入,导致管理不善。

三、预警机制的构建

为了有效预防冷链物流断链现象的发生,保障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需要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对冷链物流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食品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确定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即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法律法规和顾客需求。制定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如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等。建立负责质量监控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顾客需求,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质量标准,涵盖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到产品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制定从原材料验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到不合格品处理等一系列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点。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确保质量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产品追溯系统,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便于在质量问题发生时迅速定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对质量监控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意识。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对质量监控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激励,确保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和评估机制,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水平。通过质量监控数据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空间。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二)设立风险评估体系

对潜在的物流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明确风险评估的对象和范围,如整个组织、特定项目或业务流程。收集与风险评估相关的背景信息和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考虑内部因素(如组织结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外部因素(如市场环境、政策法规、自然灾害)对风险的影响。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概率和影响程度的评估。采用风险矩阵等方法,将风险因素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等。定期监控风险评估体系的运行情况,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应急处理机制是在预警机制触发后,为了迅速、有效地应对风险而建立的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和措施。组建专业的应急团队,包括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后勤保障等人员。对应急团队进行定期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调水平。根据应急预案的需求,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及时送达现场。搭建应急通讯联络平台,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制定应急通讯联络流程,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应急通讯中的职责和行动方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应急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应急处理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处理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预警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覆盖各类风险数据源,如财务系统、供应链平台、人力资源模块等。利用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工具进行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实现数据的整合和统一存储。引入智能分析技术,如机器学习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识别潜在风险。建立预警规则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设置风险指标和阈值,实现风险的自动识别和预警。开发可视化预警平台,集成风险地图、实时监控仪表盘等模块,直观展示风险状态和预警信息。实现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动态更新,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五)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一是加强培训与教育。提供预警机制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员工了解预警系统的运作原理、操作流程和关键指标。组织技能培训,如数据分析、信息筛选、报告编写等,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预警系统的能力。教授员工如何使用预警工具和设备,确保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预警信号。向员工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他们在预警工作中遵守规定,避免法律风险。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将预警机制的执行情况和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预警工作。对在预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如奖金、晋升机会等。建立预警工作反馈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建议进行采纳并实施,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参与和贡献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