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教—学—评”的一致性
陈艳华
南阳市第十四小学校 473000
引言
小学六年级数学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内容,涵盖百分数、比例、圆、圆柱与圆锥等核心知识,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影响深远。传统教学中,“教”的目标与“学”的活动、“评”的标准常存在割裂:教师按教材进度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评价仅关注期末成绩,导致学生学习针对性不足、思维发展受限。“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使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设计,评价服务于目标达成,形成“目标引领教学、教学生成评价、评价反哺教学”的闭环。因此,探究六年级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对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学实效具有重要价值。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评”脱节的现状
1.1 教学目标模糊,与评价标准脱节
部分教师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理解停留在“知识点掌握”层面,未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要求。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仅设定“掌握面积公式”的目标,未明确“能推导公式”“会解决实际问题”等层次要求,导致评价时仅以计算题正确率为标准,忽视对思维过程的考查,与“发展空间观念”的核心目标脱节。
1.2 学习活动被动,缺乏针对性评价引导
课堂活动多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机会。例如,学习“比例的应用”时,教师直接给出解题步骤,学生机械模仿,而评价仅关注作业正确率,未引导学生反思“为何这样解”“还能怎样解”,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1.3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反馈
评价仍以期末笔试为主,侧重知识记忆与技能熟练,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评价不足。例如,在“圆柱体积”单元,学生能背诵公式但无法解释推导过程,评价却因计算正确而给予高分,掩盖了学生对“转化思想”的理解缺陷,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依据。
2、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2.1 锚定核心目标,构建“目标—评价”协同体系
2.1.1 细化可测的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依据,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可测目标,并明确对应的评价标准。以“百分数的应用”单元为例:
知识目标:能准确计算“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评价标准:计算题正确率 290% )。
能力目标: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折扣、税率),并解释思路(评价标准:能说出等量关系,解题步骤完整)。
素养目标: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数据分析意识(评价标准:能从购物情境中提取百分数信息并比较性价比)。
2.1.2 设计匹配目标的评价工具
根据目标类型设计多元评价工具:知识目标采用纸笔测试,能力目标采用任务单(如“超市折扣方案设计”),素养目标采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例如,在“比例”教学中,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任务,评价学生是否能根据实际距离与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既考查知识应用,也评估空间观念。
2.2 融合评价于教学活动,实现“学—评”互动
2.2.1 嵌入形成性评价,实时调控教学在课堂中通过“三查”实现评价与学习融合:
课前查起点:通过“前测小卷”了解学生基础。例如,学习“圆柱表面积”前,检测学生对“圆的周长”“长方形面积”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起点。
课中查过程:采用“提问追问”“小组互评”“作品展示”等方式。例如,探究“圆锥体积”时,让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方案(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装沙),其他小组评价方案的科学性,教师记录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误区。
课后查效果:设计分层作业,如基础性作业(计算圆锥体积)、拓展性作业(“为什么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1/3 ”说理题),通过作业分析掌握学生目标达成度。
2.2.2 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以评促思
以真实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接受评价,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设计“班级毕业旅行方案”任务:
学生分组收集景点门票价格、交通费用等数据(评价信息提取能力)。
用百分数、比例分析性价比(评价知识应用能力)。
小组展示方案并阐述理由(评价表达与合作能力)。
评价贯穿任务全程,教师通过“星级评价表”从“数据准确性”“方案合理性”“合作表现”三方面给予反馈,引导学生反思改进。
2.3 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2.3.1 丰富评价主体与方式
学生自评:让学生填写“反思日志”,如“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能用它解决____ 问题,还需要加强
同伴互评:在小组合作中,用“优点卡”“建议卡”评价组员表现,如“小明在测量圆的直径时方法很准确,要是能记录更多数据就更好了”。
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观察、作业、测试等,采用“等级 + 评语”形式,突出过程性描述,如“你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能想到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体现了很棒的转化思想!”
2.3.2 建立成长档案袋,追踪素养发展
档案袋收录:
典型错题及分析(反映思维改进)。
数学小论文(如“生活中的比例”)。
实践活动成果(如“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报告)。
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作品,学生能直观看到进步,教师也能全面评估学生的素养发展,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核心是让目标贯穿始终,使评价成为教学的“导航仪”和学习的“催化剂”。通过细化目标、嵌入过程性评价、丰富评价方式,既能夯实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又能培养其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初中学习做好衔接。教师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践中动态调整策略,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探索[J]. 黄文钦.广西教育 ,2023(34)
[2]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王国勇 . 教师 ,2023(33)
[3]“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研究[J]. 吴晓云. 云南教育 ( 小学教师 ),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