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跨学科课堂构建
潘丽琴
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初级中学
引言
“双减”政策通过压减作业总量、规范校外培训,倒逼教育回归课堂主阵地,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型。初中数学作为逻辑思维培养的关键学科,其传统教学模式长期面临两大困境:其一,抽象概念(如函数、几何变换)的教学依赖静态板书,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受限;其二,单一学科评价难以反映跨学科思维过程,导致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薄弱。
一、“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跨学科课堂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深度不足,存在“拼盘式”教学现象
当前初中数学跨学科课堂多停留在表面结合,如简单叠加数学公式与物理现象(如用反比例函数描述物理电阻变化),但未深入挖掘学科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往往缺乏跨学科知识储备,难以设计需要数学建模与物理原理深度交互的任务。例如,在“桥梁承重设计”项目中,60% 教师仅要求学生计算数学公式,却未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受力分析验证模型合理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数学是物理规律的语言表达”这一核心逻辑,跨学科思维培养流于形式。
(二)评价体系滞后,难以衡量综合素养提升
传统数学评价侧重知识记忆与计算能力,而跨学科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但现有评价体系缺乏对应指标。例如,在“太阳能板角度优化”项目中,学生需运用三角函数计算最佳倾角,并结合物理光反射定律分析能量效率,但现有考试仍以单一数学题形式考查三角函数,忽视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与教学目标的错位,导致教师为应付考试而减少跨学科实践,削弱了“双减”政策下“减量提质”的改革成效。
(三)资源与技术支持不足,制约教学创新实施
跨学科教学需要动态几何软件(如 GeoGebra)、虚拟实验平台等数字化工具,但部分学校因设备短缺或教师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开展沉浸式学习。例如,在“抛物线与抛体运动对比”探究中,需通过 VR技术观察数学图像与物理轨迹的实时关联,但学校具备相关条件。此外,跨学科课程开发缺乏系统化资源库,教师需自行整合数学与物理教材,耗时费力且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限制了跨学科课堂的规模化推广。
二、“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跨学科课堂构建策略
(一)构建“数学- 物理”双线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传统跨学科教学“拼盘化”问题,需以数学核心概念为锚点,深度整合物理原理设计课程模块。例如,在“反比例函数与杠杆原理”单元中,教师以“如何用数学公式优化天平平衡”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导得出力矩公式 F1 L1 =F2 L2 ,再结合物理实验验证不同支点位置对平衡的影响。学生需运用数学建模计算杠杆臂长与力的关系,同时通过物理传感器采集数据,对比理论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北京某初中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学生能自主解释“为什么天平臂长相等时更精准”,且在跨学科试题中得分率提升。课程还开发了“数学 -物理概念对照表”,将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杠杆平衡状态动态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是物理规律的语言表达”这一本质,突破单一学科思维局限。
(二)开发项目式学习任务,强化真实问题解决能力
以真实工程问题为载体,设计需要数学建模与物理分析协同的探究项目。例如,在“校园太阳能板角度优化”项目中,学生需完成三阶段任务:第一阶段运用数学三角函数计算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对应的最佳倾角;第二阶段结合物理光反射定律,通过GeoGebra 模拟光线入射角度与能量效率的关系;第三阶段制作实体模型并测试实际发电量,分析数学计算与物理现实的偏差原因。上海某校试点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函数应用”单元测试中平均分提高 14 分,能提出“结合当地纬度修正公式”的创新方案。项目评价采用“数学建模 + 物理实验 + 工程伦理”三维量表,确保素养培养可观测、可量化。
(三)搭建数字化协作平台,实现跨学科资源整合
利用云计算与 AI 技术构建“数学 - 物理”共享资源库,破解教学资源分散难题。例如,杭州某校开发的“跨学科云课堂”平台,集成GeoGebra 动态几何、PhET 物理仿真等工具,支持学生实时调用数学公式库与物理参数库。在“抛物线与抛体运动”探究中,学生可通过平台一键生成数学抛物线方程 y=ax2+bx+c ,同时调用物理重力加速度参数 g=9.8m/s2 ,观察虚拟炮弹轨迹与数学图像的吻合度。平台还内置智能批改系统,能分析学生解题步骤中的逻辑漏洞(如未说明“空气阻力忽略条件”),并推送跨学科微课资源。实践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后,学生跨学科作业完成效率提升,且教师备课时间减少。
(四)建立“双师协同”教学机制,弥补学科知识短板
针对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问题,推行数学与物理教师联合备课、轮流授课的协作模式。例如,在“勾股定理与三角形稳定性”单元中,数学教师负责讲解定理证明与几何变换,物理教师则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形状支架的承重差异,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如“等腰三角形支架因边长固定而稳定性更强”)。广州某校实施的“双师课堂”中,两科教师共同设计评价量表,从“数学推导严谨性”与“物理原理应用合理性”双维度评分。调查显示,该模式使学生能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自行车车架为何采用三角形结构”),且教师跨学科教研产出量增长3 倍,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结语
在“双减”政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初中数学跨学科课堂的构建不仅是落实减负增效的关键路径,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破解“高分低能”教育困境的创新实践。通过“数学 - 物理”双线融合的课程内容重构、项目式学习的真实问题驱动、数字化平台的资源整合赋能以及“双师协同”的教学机制创新,跨学科课堂已从理念探索迈向规模化落地。
参考文献
[1] 李鸿杰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减负增效的路径探索 [J].华夏教师 ,2025,(13):56-58.
[2] 张广雄 , 任雪雨 , 唐妍霞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单元整体设计策略探究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0(06):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