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之光驱散阴霾
姚凡 王煦(通讯作者)
广州南方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970
摘要:本研究聚焦广州南方学院一名学生A某陷入网络诈骗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详细阐述了事件过程、问题分析、解决举措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启示,旨在为高校处理类似学生问题提供参考,强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诈骗;心理调节;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易受骗群体,常因网络诈骗遭受财产损失和心理创伤。本案例中的A某因轻信他人陷入网络诈骗,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对这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应对学生网络诈骗及后续心理干预问题。
二、案例详情
(一)案例背景
A 某,出生于2004年10月,女,2022级学生,来自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农村家庭,家中姐弟三人,她排行第二,父母务农,家庭经济困难,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被评为特别困难。A某生性孤僻,喜欢独处,有抑郁史,高中时曾遭受校园霸凌,大一与室友相处融洽,已停药一年。
2024年4月,不法分子冒充A某高中好友添加其微信,通过说出高中班主任姓名获取信任。起初,不法分子以小额借款并及时归还的方式,让A某放松警惕,随后借款金额不断增大。A某不仅动用自己的积蓄,还编造借口向室友和家长借钱。当A某催还欠款时,不法分子恶语相向并恐吓威胁,A某出于害怕删除了对方微信,此时她已累计转账两万余元。
(二)事件处理过程
A 某室友发现其行为异常后向辅导员报告,辅导员当晚与A某计算转账信息,并向学工办主任汇报,同时联系家长。第二天,在家长和辅导员的要求下,A 某报警,警方到学校处理事件。之后,辅导员与A某再次交谈,叮嘱她配合警方工作,调整心态,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然而,A某被骗的事情被同学知晓,同学们的关心在A某看来成了同情、怜悯甚至变相指责,导致她情绪更加低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三、关键点分析
(一)案例定性
本案件反映的是学生因为轻信他人、贪图小利陷入网络诈骗的突发事件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如不及时干预,会产生严重后果,需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
(二)问题分析
A某出现自责、懊恼、情绪低落、强烈内疚感等现象。生理上产生睡眠障碍。社会功能方面,其行为影响当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社交回避行为并出现轻生念头。
A某没有出现幻听,妄想等精神病症状,通过与其交流可知,A某自知力完整,排除精神病的可能。综上可以判断A某是一般的心理问题。
四、解决思路及措施
(一)倾听与疏导:实施心理干预与专业转介
在为A某提供指导之前,首先要确保她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充分的倾诉,同时,我们要对其所倾诉的内容给予积极且有效的回应。通过倾听,我们不仅能了解A某遭遇的难题,还能助她通过表达来直面内心压抑的声音,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作为她的倾听者,我耐心地听取她的烦恼,传达出真诚的关怀,与她建立起情感共鸣,以此获得她的信任,让她能够敞开心扉,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在此基础上,我将进一步帮助A某缓解焦虑,引导她正视受骗的事实,探究被骗的原因和焦虑的根源,并学会控制情绪。通过模拟类似情景,指导她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如何保持冷静。同时,我将帮助A某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方式,察觉认知偏差,并教她如何控制负面情绪。鼓励A某积极社交,结交挚友,学会在困境中寻求倾诉,理性解决问题。同时,我会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她提供专业的转介服务,以便获得更专业的帮助。
(二)及时汇报进展,启动危机干预预案
实时向领导层汇报目前已掌握的A某资料,并就当前采取的处理措施进行反馈,听取领导的指导意见。遵循领导的指示,迅速启动关于A某的危机干预预案。确保A某情绪稳定,寻求校内专业人员的协助。持续关注A某最新动态,保障人身安全。
(三)家校合作:主动沟通家长,共同关爱学生
再次与A某的家长取得联系,实事求是地向家长汇报学生的现状,并请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巧妙地向家长传达A某内心对家庭关爱的渴望。家长应多给予关心和爱护,与学校携手解决问题。
(四)朋辈合力:密切关注学生状态
指派党员干部、班委、室友等持续关注A某的情况,并安排与她关系较好的同学陪伴她。在A某空闲时,定期与她交流谈心,引导她正确对待得失,积极拥抱大学生活。同时,要组织开展防金融诈骗、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班会,由点及面,重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经验与启示
(一)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需深入学生群体,亲近学生,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宿舍走访、班会等活动,洞察学生的思想波动,特别是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用“五心”去关爱和陪伴学生,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二)多元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应主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特别是要关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对特殊情况进行记录,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录入心理系统,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有效监控,及时进行干预和转介。同时,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尤其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要精心组织相关活动。
(三)搭建学生心理监督网络
以宿舍长-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关键节点,构建学生心理监督网络,发挥这些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通知辅导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确保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保密原则,避免舆论及“二次伤害”
确保事件不被随意传播,对知情人员进行保密教育,防止因舆论或不当关心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保护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注意学生可能通过自我情绪调节克服困境,但外界的指责和舆论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在解决问题时,要深入探究学生情绪的根本原因,考虑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以更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论
本案例通过对A某网络诈骗后心理问题的处理,展示了高校在应对此类问题时的有效措施。高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搭建监督网络并注重保密,帮助学生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杰.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预防研究[J].法制博览,2024,(06):1-3.
作者简介:
姚凡,1992年10月,性别:女,民族:汉族, 籍贯:山西省临汾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
王煦,1993年4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