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深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朱丽萍

江苏·扬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项目式学习为高中数学深度教学提供了实践性路径:其核心在于锚定真实社会问题,驱动学生整合跨学科知识,借助Python、GIS等技术工具实现复杂关系的数学建模;进而通过阶梯式认知脚手架展开深度探究——将复杂任务拆解为“问题诊断 $$ 工具适配 $$ 协作攻坚→迭代修正”四阶链条,在关键节点嵌入策略对比矩阵与元认知日志,训练系统性思维与迁移能力;最终依托三维评价量表追踪过程,促使学生完成从工具应用到批判创新的素养跃迁。

一 锚定社会性真实问题,驱动跨学科知识整合与深度探究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深度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图景之中,通过锚定具有真实社会意义与挑战性的复杂问题,激发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深层动力。

实施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精心选择那些既根植于学生生活经验又触及社会运行痛点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天然携带数学建模的基因,并能自然牵引出多学科知识的交汇。

例如,围绕城市更新这一社会热点,设计“旧城改造中居民楼冬至日光照时长保障”项目。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教科书上孤立的几何证明题,而是需要综合运用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甚至基础地理知识来建立光照模型。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量化“有效光照”?不同楼层住户的需求差异如何体现?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平衡光照与建筑密度?这类问题直接关联居民的居住品质,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天然驱动学生投入深度探究。

驱动深度探究的另一引擎,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与数学核心工具链的整合应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单一数学分支往往力不从心,需要学生像工程师或数据分析师一样,灵活调用并串联不同的数学工具,同时吸纳相关学科的概念与方法。

在探究“小型风力发电机叶片角度对发电效率的影响”时,物理中的风能转化原理、空气动力学知识成为理解问题的基础,而学生需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利用向量分析风速与叶片法向量的夹角,建立夹角θ与输出功率P(θ)的函数关系,进而通过求导找到最大功率点对应的最优角度。这种基于物理原理的数学建模,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作为“科学语言”的强大解释力和预测力,其思维深度远超解决预设好的纯数学题目。

综上所述,锚定社会性真实问题,是项目式学习撬动高中数学深度教学的坚实支点。它通过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内驱,驱动学生主动整合数学内部及跨学科知识网络,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链”思维;借助现代技术工具,实现抽象关系的具象化与复杂模型的实操化。

二 构建阶梯式认知支架,训练系统性数学思维与策略迁移

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超越简单任务布置,以系统性思维构建阶梯式认知支架,将庞杂的社会性项目科学拆解为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进阶链条,引导学生在有序攀登中逐步掌握问题分解、工具适配、协作整合与迭代优化的完整思维策略,最终实现数学方法从孤立应用到系统迁移的能力升华。

认知阶梯的基石在于对复杂项目的结构化拆解与子任务序列设计。一个未经分解的宏大问题极易引发认知超载。

例如在“区域微电网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项目中,若直接要求学生“设计最优供电方案”,多数学生将无从下手。有效的支架需将其拆解为逻辑递进的四阶子任务:第一阶段聚焦基础数据建模——引导学生收集社区历史用电量数据,绘制负荷曲线图,观察日内/季节波动规律,识别关键变量;第二阶段过渡到预测工具选择——提供不同模型选项,指导学生基于数据特征和计算可行性进行对比筛选;第三阶段深入约束条件整合——引入物理限制、经济目标、政策要求,指导学生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利用不等式组或线性规划工具表达约束;第四阶段实现动态策略生成——结合预测结果与实时数据,模拟不同调度策略下的系统表现,利用MATLAB或Python进行敏感性分析。这种“数据感知→模型构建→约束整合 $$ 策略仿真”的阶梯,使学生从具体现象观察逐步攀升至系统策略设计,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奠基,避免思维断层。

由此可见,阶梯式认知支架是项目式学习深化数学思维训练的脊梁。它通过科学拆解使复杂问题可驾驭,在关键跃迁点植入策略工具与元认知触发器以显化思维过程,依托协作分工与迭代循环模拟真实系统运作。当学生经历“数据→模型 $$ 优化 $$ 验证”的完整链条,在“电网调度”中权衡物理约束与经济目标,在“单车调度”中调试动态算法,在“降噪设计”中协同多组数据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某个项目的解决方案,更是拆解复杂系统的思维框架、适配数学工具的策略自觉、以及协同创新的方法论。

三 实施多维发展性评价,促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素养升华

项目式学习以其情境真实、问题驱动、探究深入之特质,为深度教学开辟了理想路径。然其价值能否真正释放,关键在于评价体系的转型—唯有实施聚焦过程、关注多元、指向发展之多维评价,方能在项目探究中真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素养的升华。

传统评价的单一取向,恰如仅关注最终答案的“盖棺定论”,极易将项目异化为任务堆砌,遮蔽了思维发展的丰富光谱。我们需构建融合过程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效能、成果创新性的多维评价体系。

多维评价首先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沃土。在“校园微气候与建筑布局优化”项目中,学生需运用立体几何与数据分析建模。评价不再只问“是否得出最优楼间距”,而是关注其建模依据的严谨性、对数据来源可靠性的审辨、对模型局限性的反思深度。当评价表要求学生阐述“为何选择此三角函数而非线性关系描述日照角变化”时,学生必须剖析模型假设、权衡变量影响,批判性思维便在不断质疑与修正中得以锤炼。

更可贵的是,多维评价催生了创新素养的萌发与升华。在“校园食堂窗口优化策略”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概率统计、运筹优化知识。评价维度特意包含“解决方案的独特性与可行性”。当一组学生突破常规排队模型,大胆引入“分时段动态窗口调整算法”并论证其能有效削减高峰拥堵时,其创新性构思在多维度评价表中获得显著认可。这种对“非常规解决路径”价值的制度性肯定,极大激励了突破思维定式的勇气。

实施多维发展性评价,正是项目式学习实现深度教学价值的核心枢纽。它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品质与创新潜能,并将评价反馈转化为思维与素养精进的持续动力。当评价真正成为照亮学习进程的明灯时,高中数学教育便能在知识传授的坚实土地上,培育出批判与创新的参天大树。